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讀<<向命運挑戰>>有感
人們都知道有許多向命運挑戰的人,比如說張海迪,愛迪生,奧斯特洛斯基,海倫凱樂,吳運鐸等.其中,霍金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我讀《向命運挑戰》這篇課文后,使我對霍金有了更多的了解。
從這篇課文里,我知道了霍金在21歲時被醫生診斷出生患絕癥后,不肯向命運低頭,勇于向命運挑戰,頑強的同病魔作斗爭,還刻苦進行科學研究,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他在身患絕癥后,堅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樓.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著扶手艱難地走上樓去。‘‘可見他沒有對自己失去信心,并用他僅有的力量堅持鍛煉,使我深受感動‘‘病情不斷地加重,霍金終于站不住了,坐上了輪椅十個手指中,只有兩個還可以活動.說話相當困難,說幾個詞要花很長時間‘‘雖然命運威脅著他,隨時都可以要了他的命,可是他仍舊堅持進行學術交流,向命運挑戰,他是多么堅強啊!一般的人是無法跟他比的,那些人也許得知自己患了絕癥后,會痛苦不堪,臥床不起,有的甚至剛得到消息就自殺了。
霍金太堅強了,我們現在有的人,得了一點兒小病都會十分傷心,十分著急,更別說身患絕癥以后,那不是會因痛苦而早早的死去嗎?我相信,每個人都存在著擔心自己生病的這一想法,但是每個人生點兒病是難免的,可是不能因為"病"而對自己失去信心,而傷心欲絕,痛苦流涕,我們一定戰勝病魔,要向霍金那樣向命運挑戰。
記得高爾基曾經說過:“人最兇惡的敵人,就是他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的確也是,張海迪就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她雖然癱瘓了,但她的桌子上放了一面與眼睛平行的鏡子里看書,這樣日復一日,她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會見了保爾在“我的大學”中,結識了高爾基在“我的生活故事”里,理解了海倫凱樂.她從不理會那不公平的命運,開始懂得在追求理想,追求知識的過程中得靠努力奮斗.張海迪為了學好英語,她就把英語單詞和句子寫在桌上,墻上,床單上,泥塑的大娃娃身上,有空就讀或背.1982年12月15日,張海迪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稱號.她與霍金一樣,我欽佩她。
霍金現在還活著,這就是向命運挑戰所創造的奇跡.如果霍金現在出現在我的面前,我一定會問他許多許多問題!
《歲月、命運、人——李廣田傳》讀后感 (字數:1000)
讀《歲月、命運、人——李廣田傳》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李廣田是一位相當重要的作家。在李廣田誕辰一百周年即將到來之際,李岫教授出版了《歲月、命運、人——李廣田傳》。該書久經磨礪,后出轉精,把李廣田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作者是傳主的女兒,是傳主后半生生活的見證人。這一獨特的身份,為該書的寫作提供了一個重要角度:這就是她在“自序”中所說的“我愿意敘述最原始的材料,寫出我所親歷的場景”。在這種自覺意識的作用下,作者在書中大量再現了鮮為人知的有關傳主的生活場景和生活細節,很好地展示并豐富了傳主的性格;同時,也使之比已出版的同類研究書籍更具有強烈的歷史感和現場感。如書中寫到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遇害后,李廣田天黑才回家,悲慟難已:“母親看他一天沒吃飯,遞過一碗飯去,我看見父親的兩顆淚珠掉在飯碗里,而飯卻一口也咽不下。”當然,書中最充滿摯情的還是對父女天倫的描寫。40年代后期作者參加清華的劇社演出,“父親怕我出事,每有演出便去接我回家”。多少年后,李廣田被迫害致死。作者從火葬場取出傳主骨灰,“這一天正是舊歷中秋節。‘每逢佳節倍思親’,……而我竟這樣把父親接回了家”。每當敘述到這些鮮為人知的材料、還原這樣的歷史場景時,作者總是以真實的細節、沖淡的文字出之,而在字里行間卻又滿注了一腔深情。
作者既是傳主的女兒,更是一個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外文學交流史研究的學者,這一“學者”視角,作為對“女兒”視角的補充和延伸,大大增強了本書的理性色彩,該書的學術水準和學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文本的對照式、印證式的解讀。李廣田在《創作論》中曾指出:“文學創作正如蜜蜂釀蜜”,它“所采的是花的甜汁”,但造蜜時還要注入自己的蟻酸。因此,要真正把握李廣田創作的精髓,就必須既了解其中所蘊涵的生活本身“甜汁”,還要考察主體所注入的“蟻酸”。作者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說出了“我所知道而別的作者不知道”的話。如果說第一章的前兩節通過對故鄉文化環境的描述,巧妙地交代了《畫廊集》和《銀狐集》中許多著名的鄉土散文所蘊涵的生活“甜汁”的話,那么,在第七章中則更多地考察了傳主在作品中所注入的“蟻酸”。這種對照式、印證式的解讀,在很大程度上解開了傳主文本的生成之謎。二是在中外文學發展的宏闊視野中對傳主文學創作特色和成就的厘定。本書作者在許多論述中顯示出了相當開闊的理論視野。如第四章第四節考察李廣田30年代鄉土散文所接受的外來影響。它以英人懷特的著作《塞耳彭自然史》為結點,經過精心梳理,從懷特起中經英人戈斯、何德森等,再到周作人、李廣田、劉西渭,在宏闊的中西文化背景下接成了“一個文學生態鏈”。在分析傳主散文《少年果戈理》的坎坷遭遇時,則將它放到了延安整風運動后的大的文化環境中,顯示出了在左傾思潮不斷膨脹的背景下這一悲劇的必然。
從1940年10月“母親”懷抱兩歲的作者關山萬里追隨父親,于今已60余載。時光匆匆,如白駒過隙。書中隨處都彌散著這種歲月滄桑、物是人非之感。該書開篇就寫了自己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一次尋根之旅,面對著父親作品中多次描寫過的古老黃河,滄桑之感油然而生:“彈指間五十多年過去了,滄海桑田,父親去世也已二十年了”。著中不僅有對父女情深的描寫,也蘊蓄了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在漫長的人生路途中,作者與同代其他知識分子一樣,也歷經了人生的許多大喜大悲、許多坎坷曲折,這不能不使作者在敘說父親悲劇命運的同時,也從無情的流水年華中去思考人的命運——尤其是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作者在“自序”里說,這是“一本有關知識分子生存狀態和命運的真實記錄”,“希望通過它能引起人們對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思索”。
【老師點評】:立意不明確,感受不深刻
創造命運——讀《悲慘世界》有感 (字數:1000)
由于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謬誤,存在著置人于死地的社會壓迫。但這個世界要玩弄你,你就不能讓它玩弄;這個世界對你不公平,你就要挺身出來抗爭!創造自己的命運!
25歲的冉阿讓因為貧困和饑餓做出抗爭,他打破了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面包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他犯法了,但他沒有犯罪,因為犯法與犯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至于他為什么要去犯法,是因為在合法途徑,他得不到這個世界的公平對待,他只能用非法的手段,去拿回他本應得到的東西。所以公平和公義,對這個世界來說非常重要,不然,在被壓迫的人的眼中,這就是個悲慘的世界。
冉阿讓出獄后,他的不幸遭遇使他仇視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并要對社會進行報復,性格也變得兇狠而孤僻。然而就在冉阿讓放棄這個社會的時候,仁慈的卞福汝主教,這個基督的使者,他用仁愛之心,寬大的胸懷,點醒了暴怒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制燭臺送給了他并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使他徹底悔悟,從此他化名為馬德蘭,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生活……
當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時,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于他出門時往往口袋里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面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于窮人而言,他就是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有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才有那么大的力量。當時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于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他還是冒著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只因長相像冉阿讓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后再一次猶豫了,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而那位老人只不過是個年過半百、毫無用處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時候,他竟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為此他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了那個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毫無血緣關系的人!
為了實現一個可憐的妓女芳汀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的親生女兒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說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后芳汀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汀——一個毫不相干的死人的承諾,最終救出了珂賽特,并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的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著。
為了使一些陌生的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鋌而走險,不惜暴露自己曾是苦役犯的身份,被當時黑暗社會的忠實的守衛者冷酷的警長沙威盯上。為了珂賽特的幸福,他從此又過上了東躲西藏的痛苦生活,最終珂賽特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他也在平靜與安詳中死去……
冉阿讓受到社會的壓迫,受到非人的折磨,受到歲月的風化,但他沒有被命運折服。他懂得創造自己的命運,他擺脫從前那個身心的牢獄,擺脫社會對他的壓迫,他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里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因為他不想更多的男人因為赤貧喪失尊嚴,更多的婦女因為饑餓變得墮落,更多的兒童因為無知變得畸形。更多的人像他一樣活在壓迫與悲慘的世界中。
這個世界不應該是這樣,也可以不是這樣。當面對殘酷的生活現實時,我們要像文中的冉阿讓一樣不屈服于命運,和命運作斗爭,而不是向生活妥協,渾渾噩噩得過日子。我們每個人都要問問自己的內心,現在的自己是自己滿意的嗎,現在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嗎?如何先去改變自己,再去改變別人、家庭、社會、乃至整個國家和世界。
每個被壓迫的人都可以創造自己的命運,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公平的對待。
【老師點評】:引用或概括不當,感受不深刻
一片樹葉的命運 (字數:550)
我是一片葉子,長在一棵梧桐樹上,在那個可怕的死亡季節——秋天,我的同伴們一個個離我而去,我常常經歷這種離別的痛,我也知道我自己的命運是如何的了。
剛出生時,我還很小很小,身上綠得惹人喜愛,那水淋淋的綠,使我總有些自豪和驕傲。雖然我的同伴們長得都和我一個樣。共同語言很多。
那是一個濕潤的季節。
我去問樹干爺爺:“我出生時為什么老是下雨,弄得渾身都濕淋淋的,怪難受的。”
樹干爺爺回答我:“那是春天,孩子。春天是個多雨的季節,你多淋淋,長得快。”然后,我對春雨的感覺就從好奇,到厭煩,再到期盼。我要長大。
天氣越來越炎熱,我聽樹干爺爺說已經到了夏天。我呢,已經從小嫩芽發展成了一片大樹葉,好有成就。但是,常常看見一個個巨大生物走到樹干爺爺的旁邊,靠在樹干爺爺的身上,我和我同伴們的下邊兒,說著一些稀奇古怪的話。我又從樹干爺爺那兒得知,,那些龐大生物叫做人。
樹干爺爺的知識真多啊!
這個夏天很快過去了,我的身體開始發黃。秋天到了,這是一個可怕的季節,是所有葉子們的死亡季節。
我也不例外。身體黃得越來越厲害,也越來越脆弱。在這個時候,我也無聲無息地落了下來,我悄悄的閉上了雙眼,任身體隨風而落,落入樹下的泥土中。等待明年春天新的生命來臨。
這就是一片葉子生命的輪回。
剡山小學六年級:周嘉涵
下一篇: 讀《不言放棄》有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 讀《生理的不幸》有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