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wǎng) , 一個優(yōu)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wǎng)站!
讀《三國演義》有感
前幾天,我讀了一本叫《三國演義》的書。
最讓我羨慕的是諸葛亮,它幫助劉備出謀劃策。打了不少勝仗。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嘛,讓關羽守荊州,由于關羽太驕傲,大意失去了荊州。這就是大意失荊州的由來。雖是這樣,但是,他還是氣度不凡。而書上卻簡單地寫著身高八尺,頭戴綸巾。
劉備禮賢下士也值得我們學習。不是嗎?劉備三顧茅廬,第一次沒有見到諸葛亮,第二次也沒見到,第三次諸葛亮還在睡覺,他就在門口等,直到諸葛亮醒來了。--------
《三國演義》是一部名著,一部非常有趣的著作,里面的人物各有千秋,可生動逼真了。
《三國演義》讀后感 (字數(shù):450)
寒假里,我閱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在這本書上,我認識了好謀善斷的諸葛亮,武功高強的關羽、張飛,忠勇雙全的趙云……這些人物。 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數(shù)諸葛亮,因為他手握鵝毛扇,想出過數(shù)不勝數(shù)的妙計,如:草船借箭、七摛孟獲……其中我覺得最妙的是草船借箭。主要講述了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一起對抗曹操的一百萬大軍,雖然諸葛亮這邊只有五萬人馬,但還是和曹操對抗了很久。因為諸葛亮才智過人,吳國大將周瑜擔心諸葛亮成為吳國的心腹大患,便一心想除掉諸葛亮。有一天,周瑜突然對諸葛亮說:“孔明啊,我軍現(xiàn)在非常缺箭,我命你在十天之內(nèi)造出十萬只箭。”不料,諸葛亮卻自信滿滿地說:“十天太多,我只要三天就夠了。”周瑜開心地說:“軍無戲言,請孔明立下軍令狀!”諸葛亮馬上立下了軍令狀。前兩天,孔明一點兒動靜也沒有,直到第三天清晨,孔明才乘著草船緩緩駛?cè)ァD翘煺谴箪F,諸葛亮叫士兵們擂鼓挑戰(zhàn)。坐在一旁的魯肅十分害怕,說:“孔明,你擂鼓挑戰(zhàn),曹軍如果殺過來怎么辦?”“你大可放心!”果然,曹操沒有攻來,只是讓弓兵向江上射箭,不一會兒,草船上便插滿了箭。 通過閱讀《三國演義》,不但讓我增加了許多課外知識,也讓我了解了一些歷史故事。我推薦大家有空可以看看這本書。讀《三國演義》有感 (字數(shù):350)
最近,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特別的好。
書中,有多疑的曹操,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謙虛的劉備,勇敢的張飛……從桃園三結(jié)義到三氣周瑜到三國歸晉中,有著很多戰(zhàn)爭故事。
張飛,他開始脾氣還好,可是,一聽說關羽被孫權(quán)殺了,脾氣就暴躁的不得了,總是毆打士兵,結(jié)果被他的手下害死了。三國里,我比較喜歡諸葛亮,因為他有勇有謀,曹操就是中過他“火燒赤壁”這個計謀,把曹操的軍隊燒得一塌糊涂。所以,我最佩服他。
像這樣有計謀的大將,其他國家也有很多,比如吳國有:魯肅、周瑜……魏國有:曹洪、賈詡、司馬懿……
《三國演義》讀過后,使我受益匪淺,它真不愧是我的良師益友。
涇縣城關三小五年級:ththsj
《三國演義》之我見 (字數(shù):1000)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jié)義至三國歸晉共經(jīng)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jù)(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jié)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后,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xiàn)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quán)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zhàn)到少帝逃出京城,結(jié)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后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quán)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lián)軍伐董卓,雖然后來聯(lián)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jù)是講董卓死后,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zhàn)區(qū),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qū)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qū)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zhàn)爭。
再后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zhàn)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shù)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后來晉國才能統(tǒng)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于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jù)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于此,曹操立足現(xiàn)實,指出現(xiàn)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fā)現(xiàn)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來,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diào)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jīng)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于有才干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jīng)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后,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么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