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讀中國當代教育家叢書有感
這段時間,拜讀了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李烈校長《給生命涂上愛的底色》、中國人大附中劉彭芝校長《人生為一大事來》和上海中學校長唐盛昌《終生的準備與超越》三本書。盡管之前也讀過近代先賢、現代教育家、著名小學和初中校長的文章,但這么完整地讀小學和高中校長的書、尤其是帶有自傳性質的書,還是第一次。讀完幾本書之后,我心中涌起的是一份感動、一分敬仰和一份希望。我為書中原汁原味的先進事例所感動;我對校長們獨到的教育教育見解、擁有的博大之人生境界而敬仰;我因為我國有這樣一批新型的、優秀的教育家而看到了我國教育的希望。盡管沒有精心梳理這三本書帶給我的啟發,但最直接的體驗是:作為優秀的教師,他們都具有相同的內在氣息;作為成功的校長,他們都能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打造一個拼搏向上的團隊;作為著名的教育家,他們都有對教育的獨到見解。
一、作為優秀的教師,他們都具有相同的內在氣息。
兩北一南的三位校長,兩男一女的三位校長,兩所中學一所小學的三位校長,非常相通的卻是相同的內在氣息“頑強的意志力、異乎尋常的勇氣”和“處事之大氣、心境之開闊”。
他們所處的背景不同,環境不同,但他們無論是在自己的個人專業發展上,還是在學校制度的變革、學校文化的重建上,都曾經歷過常人難以想象的困境。作為有著頑強的意志力和異乎尋常的勇氣的人,他們都不畏艱難,沒有被外部環境嚇倒,反倒是能泰然處之,而且能夠堅定目標,在困境中仍然去追求自己內在力量的呈現。如正當唐校長想施展對教育事業的抱負時,“文化大革命”來了,唐校長被戴上“白專”的帽子,政治打擊的陰影還沒消退,腰又突然直不起來,面對精神上和身體上的雙重打擊,唐校長沒有被命運壓到,而是克服各種困難,硬是從字母學起英語,十年如一日,英語能力不斷提高,為創辦上中國際部和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樣的人,可敬可佩!
三位校長還有一點非常相通的內在氣息就是:處事之大氣、心境之開闊。他們國際的視野、歷史的視野、文化的視野,成就了三所學校的發展,也彰顯出校長個體的心境之廣、之闊、之遼遠。他們在個體與學校、與外界關系處理上的坦然:接納自我、欣賞自我,并以自己的創造性努力,為這個世界增添美麗的內容、燦爛的內容。三位校長與外國校長的交流、對自己學校發展的大手筆、大策劃、大實踐,讓人讀來蕩氣回腸。
二、作為成功的校長,他們都能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打造一個拼搏向上的團隊。
三位校長能夠充分認識到“贏得教師,才能贏得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他們對于教師的管理不是命令與服從,而是合作的關系。他們能夠充分調動學校中“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他們“關心人”,但絕不局限于普通意義下的“問寒問暖”,而是從關心人的政治、思想、業務、業績的發展,促進人的自我價值實現。實驗二小的那位頗有才氣,成績突出的漂亮教師,在李校長的期待、引導和教育中,很好地把“特性”轉變成了建立在“適合”學校整體氛圍的“個性”上。個體價值得到很好的實現;他們“尊重人”,尊重成員分工不同,承認在勞動準備、勞動過程、勞動業績上的差異,我想這是更深層次的尊重人;他們“發展人”,不僅看成為不斷追求自我發展的個體,而且看成是在集體中成長的個體;讓成員不斷走向專業成熟,個人需要向更高層級發展,并將個體的發展與集體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三、作為著名的教育家,他們都有對教育的獨到見解。
作為著名的教育家,他們都有對教育的獨到見解。都能夠提出先進的教育理念。李烈校長提出的“雙主體育人”、“以愛育愛”;并且都能夠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融會到具體的教育工作之中。現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本”。也就是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只重智力的片面發展。三位校長都能夠抓住課程建設這個有效的載體,創設有利于學生智能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多個領域。真正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上中的課程系統涵蓋了學生的語言、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經濟、社會能力等多個智能領域。人大附中開設了上百種選修課。實驗二小根據學生生動活潑發展的的需求設置個性化課程。
讀這樣的書,不僅感受到內在其中的“力量”,而且深深的意識到我要學的太多了......
【老師點評】:形式新穎,但徒有其表,不能聯系實際
讀《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有感 (字數:2000)
振能小學楊茹
作為一名一線的數學教師,在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肩上的重擔,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此次改革規模大、涉及內容最全面的一次課程改革。它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從中體會到了課程改革對課堂、對教師、對學生的沖擊,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暑假,我有幸拜讀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于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人說:讀書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假,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就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同時也會讓人收獲非淺。范梅南先生說,機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師要做到“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必須具備諸多素質和條件。我以為,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臺灣教育家高震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為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么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游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贊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里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用你的腳尖輕盈地點地,聽腳步聲在走廊里擊起快樂的回響。那些特別的孩子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圣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后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于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數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條說:“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表述是貫穿于新課程標準的一條紅線。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并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質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脫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不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更新程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范圍不能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于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么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如果教師能做到精通專業,又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并善于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就能信手拈來,馳騁自如,找到偶發事件與教學任務之間的聯系。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讀《用心做教育》有感 (字數:750)
上中師時就聽同學談起過《用心做教育》這本書,但一直就沒讀過,最近有幸閱覽了這本書。讀后張老師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要用心做教育,就要有一顆大愛之心——童心、愛心、恒心。
小學生的年齡都在6至12歲之間,他們的年齡決定了他們的思想,他們又自己的想法,有自己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視角。而我們教師都是成人,和學生的年齡有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擁有一顆學生一樣的童心,這樣才能與學生走得更近,才能走進學生內心深處,使教育活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獻一片愛心。我們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愛護,這就表現在理解、寬容和善待學生。既然是孩子,也就難免會犯錯誤,因此當學生犯錯誤時,我們教師不要只看到學生的“缺點”和“毛病”,不能習慣性地給一些學習困難和行為有過失地學生戴上一些“壞”帽子:“笨”、“調皮搗蛋”、“你簡直無藥可救”等等,隨意給一些學生貼上“差生”的標簽,要學會寬容他們的缺點,寬容他們的偏激,寬容他們的錯誤;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我們教師首先要伸出援助之手,來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戰勝困難;平時還要善于觀察他們,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要給與夸獎和鼓勵,學會欣賞他們的個性,欣賞他們的特長,欣賞他們的進步,欣賞他們取得的點滴進步。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只有這樣去愛自己的學生,我們才能獲得學生的愛,獲得學生對我們的尊重和信任,從而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除了要有一顆童心和愛心,還要有一顆恒心。眾所周知,一個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的孩子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把他教育好的,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我們就需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進行身教和言教才能使他愛上學習。一個成績差的學生要想趕上去,需要我們教師長時間的耐心輔導。所以說恒心是一位教師良好行為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只有有了恒心,做事才能始終如一,才能把愛心貫徹;有了恒心,才能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了恒心,才能做好老師的本分。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相信用我們的真誠和我們的一顆大愛之心會換來學生的進步的。只要愛崗敬業,用心去做,一定會有收獲的,我們的精神生活將會有一份常人無法比擬的歡愉。
《普法教育》讀后感 (字數:550)
“2009年4月9日,15歲的初中生周榮因上網時間過度而猝死……”拿到新發的《普法教育讀本》我興致勃勃的翻開了一頁,沒想到卻讓我倒吸一口冷氣!這到底是什么事情呢?我懷著一肚子好奇,仔細閱讀著這篇文章。
初二學生周榮連續三天沉溺在網絡游戲中,清明節放假,他除了回家睡覺外,一直泡在黑網吧里。開學的第一天早上,他向母親撒謊去上學,卻走相反路線去了附近黑網吧,在他行走過程中,身體忽然前傾,摔倒在地。然后雙腿緊繃,而后登直,立即死亡。
與這相似的案件并不少,甚至時刻都會有。假如說網吧的“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牌子掛在大門口,假如說店老板能不為一時之利而迷昏了眼。那么,這樣的悲劇就不會有如此高的發生率!2005年,《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網癮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網民總數的13.2%;以年齡標準劃分,13-17歲的未成年人網民的網癮比例為(17.1%)最高;以職業標準劃分,初中生(23.2%)、職高學生(20.5%)中網癮比例均達到20%以上……
這一系列的數據讓我的大腦瞬間堵塞!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他可以刺傷你,也能夠被你所利用。不過,你握的必須是劍柄。請記住,上網有度勿沉溺,否則傷人又害己!希望大家能正確使用網絡,讓其輔助我們健康成長,快樂學習!
新興路學校五年級:y無暇嘚y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