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層次父母讓孩子“卷起來”,高層次父母會思考這幾點
分類: 最新資訊
作文詞典
編輯 : 大寶
發布 : 04-01
閱讀 :140
說到教育,十個家長有九個都要嘆氣。最近這段時間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太焦慮了!周末路過一家書店進去逛逛,沒想到閱讀區坐滿了中小學生、備考公務員的大學生。很多孩子寫作業的同時,父母還在一旁輔導。有的孩子,手邊的卷子還沒寫完,家長已經從一旁找來了更多的練習題冊;還有的孩子,在書店卷完之后,還要掐著時間去各種興趣班……遠遠地坐在一邊,都很難忽略掉孩子深深的壓力,孩子用周末時間刷題;家長也要犧牲休息時間“陪讀”。不僅孩子使勁兒卷,家長們也一點都不輕松。一位做家庭教育咨詢的朋友表示,或許是經濟大環境不太好,咨詢過程中能感受到很多家長生活育兒的壓力蠻大。很多讀者留言:看了很多教育方面的書和文章,遇到孩子的問題依舊會焦慮。對孩子太寬松不行、太嚴厲不行;擔心自己的育兒方式不夠科學,焦慮沒有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提供更好的學習資源,焦慮自己為孩子做得還遠遠不夠……看過一份關于全球教育支出的調查報告: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花費上,中國香港以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13.2萬美元,高居榜首。新加坡、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分別以7萬、 5.6萬、4.3萬美金位列第三、第五和第六。在教育問題上,中國父母又一次碾壓了世界,可即便如此,仍有超出七成的中國父母,擔心自己還沒有為子女做到最好。對于焦慮的家長,我們有幾點思考分享參考:知乎上有個問題:如果“雞娃”們,最后成了普通人,家長能接受嗎?150w+網友在線討論,評論里有人這樣說:早就知道我的孩子就是普通人啊,他要是天才我還雞娃干嘛?還有人說:一年賺兩三萬是普通人,一年賺二三十萬也是普通人,雞娃不過是為了讓孩子離一年兩三萬的生活遠一點,離一年二三十萬的生活近一點罷了……顯而易見,多數家長,都是不能接受的。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丁延慶,從小就被稱為“神童”,6歲的時候他就可以背下整本新華字典,本科就讀于北大,后來進入哥大深造,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還擔任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他的妻子同樣也畢業于北大。偏偏是他們的女兒,像是完美避開了他們夫妻倆的學霸基因一樣,在“學渣”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開始老師對丁教授說他女兒學習跟不上,有各種問題,丁教授也焦慮到睡不著覺。“我跟妻子都是北大的,智商都不低吧,每次教她做作業,我真是……”后來采訪中被問道:“作為北大教授,您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平庸的小孩嗎?”他回答說:“必須接受,認清楚這一點對誰都好。”曾經有一個調查,追蹤所有哈佛醫學系畢業生的成就。這項研究發現歷屆成績杰出的學生,也就是每屆前五名,幾乎都是一般城市醫院的主任或是開業醫師。但后來成為醫學界重要人物的,跟他在醫學院表現最有關系的因素,反而不是成績。孩子終將平凡,是每位父母必須面對的現實。網上曾有人提問: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沒有早點知道?其中一個回答是:太用力的人跑不遠。身邊有位朋友,大學畢業后就一直在為了喜歡的崗位考公,一考就是八年。收到心儀的offer時,她發朋友圈說:時至今日,我想我終于能夠與高考成績和解,與曾經十八歲的自己和解。她從小成績一直很優異,她媽媽對她的學習很上心,到了一種扭曲的程度。上初中后,媽媽給她報各種補習班,學校里大大小小的考試,媽媽都要一一分析,不允許她出一點點差錯。后來她高考失利,復讀一年,也只勉強上了一所普通學校。聊天時談起考試這件事,她說自己一遇到考試就壓力特別大,很焦慮,經常出現內分泌失調、暴飲暴食,越臨近考試,越是容易失衡、崩潰……媽媽的焦慮,潛移默化中感染著她,讓她也對成績有一種執念,學業上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原本按照正常發揮,或許她可以順利考上一所不錯的大學,畢業后一兩年就能獲得理想的工作,沒想到卻消耗了近十年的光陰。想起卡夫卡在《城堡》中說的:努力想得到什么東西,其實只要沉著鎮靜、實事求是,就可以輕易地、神不知鬼不覺地達到目的。而如果過于使勁,鬧得太兇、太幼稚、太沒有經驗,就哭啊,抓啊,拉啊,像一個小孩子扯桌布,結果卻是一無所獲,只不過把桌上的好東西都扯到地上,永遠也得不到了。無論大人還是孩子,能量都需要循環,不能持續消耗。太過執著,身體和精神都會不堪負荷,那些太過在意的東西反而會更快地失去。孩子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重要的,不應該一個階段為另一個階段做犧牲。一場考試的失敗,一件事情辦砸了,都不能證明孩子的人生從此失敗。他們的命運不會在一朝一夕的得失中定格。太過焦慮,反而會把孩子推向深淵。越是想走得長遠,就越需要對孩子耐心一點。主持人陳銘的兒子,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曾對他說:爸爸你能不能給我報個英語班?我最好的兩個朋友都找了家教,老師有時候又講的太快,我跟不上。回想自己的經歷,陳銘覺得:數學給他打下了一個良好的邏輯基礎,在應試、辯論和做主持人的不同經歷中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同時也給了他很多痛苦,甚至有些厭惡的回憶。和妻子考慮過后,他決定不報班,并且告訴兒子:“聽不懂的地方,試試課后問老師,再不懂可以來問我和媽媽,因為我相信你,我不想為了讓你在三四年級得到一個學科的優勢,就要付出對一個學科失去興趣的代價。”他說:“失去了好奇心的學習,就像一艘沒有帆的船,無法掌握成長的方向,最終只能變得隨波逐流,畢竟孩子們總要長大,他們終要獨自面對未知的汪洋大海。”所有的教育,最終的指向都是自我教育;所有的學習,最終的指向都是自主學習。一個孩子將來可以走多遠,不取決于他是不是從小成績優秀,而是他是否在某一天忽然明白了學習的意義,開始對知識充滿好奇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的本質是培養自主性,開闊一個人的視野,讓孩子見識更多人生的可能性,從中找到正面的意義,然后心甘情愿地選擇某一種生活,過好它。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在育兒領域也有著極高的權威。她對孩子的教育觀是:寧愿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心理健康陽光。她還認為,不應該用孩子的睡眠時間來換取好成績,人一旦睡眠不好,心情就會變差。為了孩子在第二天能保持好狀態,她要求女兒最晚的睡覺時間是10點。在一次演講中她也透露:我的孩子并不是什么學霸,女兒上初中的時候,滿分120的數學只考了15分。孩子對此很焦慮,但她卻反過來安慰孩子:鼓勵女兒鍛煉身體,以后可以試試當導游;鼓勵她學音樂,要走藝術路線也可以。在媽媽的引導下,女兒發現自己對音樂很感興趣,后來順利考上了一所藝術院校,成為了一名普通的音樂老師。這讓我想到了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曾采訪過的一位媽媽所說的話:“育兒,還是親子關系在前面。我始終認為,孩子以后要走的路,他能不能找到他想做的事,會遇見什么樣的人,那個是決定他人生的。我們父母真的只能做她的后盾,讓她知道,爸爸媽媽永遠都在背后。我發自內心地覺得,這個世界,像孩子這么愛你的人其實不多,所以我會覺得即使他撒謊,或是做了一些你覺得不好的事情,這些行為背后,是孩子想要得到你的認可,其他的東西就沒有必要那么計較吧。更加地去看到他,看見這個孩子,而不是看見我想要的那個孩子。就算是慢一點又怎么樣呢?其實也就是慢一點而已。”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教育方式。優秀的家長之所以能夠教育出優秀的孩子,不是因為他們對孩子提怎樣的要求,而是在這背后,他們也學習了很多,思考了很多,然后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但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方式,每個人的理解截然不同。愛和認真不一定指向好的教育方式,但它也關聯知識和價值觀。我想,內卷一定不是最好的答案和最優選擇,或許松弛和真實,才是一切愛和關系長久穩定的源泉。點個“在看”,給孩子足夠的耐心等他們成長,相信會收獲不錯的結果。十點讀書開視頻號啦!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頻里學知識歡迎點贊關注本期解讀:蘇軾《自題金山畫像》作者 | 慢熱的喜,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主播 | 賞新晴,視頻號:賞新晴讀書,公眾號:聽晴聲(ID:sxqreading)。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