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與量化策略“此消彼長”百億私募格局生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植 上海報道受去年以來A股波動加大影響,百億私募格局生變。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國內百億私募機構共有104家,其中百億量化私募有32家。相比2022年底,去年國內百億私募機構的總數減少了8家,但百億量化私募機構數量逆勢增加4家。“若將私募機構策略分成主觀與量化兩大策略,這意味著去年12家主觀策略型私募機構跌出了百億私募行列。”一家私募機構運營總監向記者透露。在他看來,不少主觀策略型私募機構資產管理規模之所以跌破百億關口,一方面是A股下滑導致他們產品凈值下跌,拖累資產管理規模縮水,另一方面是業績下滑導致贖回壓力加大。“此外,受業績下滑影響,去年眾多高凈值投資者對主觀策略型百億私募機構新發產品避而遠之,無形間導致他們資管規模提升空間受限。”一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營銷總監向記者分析說。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12月底,有業績記錄的2887家主觀策略型私募產品在去年的平均收益為-2.31%,分別低于量化策略(4.91%)與主觀+量化策略(1.87%),導致不少高凈值投資者紛紛贖回相關私募產品“止損”。這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營銷總監向記者透露,去年以來,主觀策略型私募產品的確“不好賣”,原因是A股回落導致其收益率普遍下滑,令高凈值投資者失去投資興趣。數據顯示,有業績記錄的2887家主觀策略型私募產品里,去年僅有1189家實現正收益,占比僅有41.18%。記者了解到,面對A股波動加大,主觀策略型私募基金的業績分化隨之日益明顯,11家主觀策略型私募機構仍實現逾100%的收益,50家收益率在50%-100%之間,但是,即便這些主觀策略型私募機構業績出色帶來了一定規模的新增資金,令3家主觀策略型私募基金躋身百億私募陣營,仍難以扭轉更多主觀策略型私募機構跌出“百億私募”行列。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去年躋身百億私募的量化策略私募基金仍在穩步增加。上述私募機構運營總監表示,這一方面得益于去年量化策略的整體收益率相對可觀,除了行業平均收益率達到4.91%,421家量化私募機構在去年實現正收益,占比為69.02%,其中4家量化策略私募機構去年收益率超過100%,5家收益率在50-100%之間;另一方面則受到去年量化策略私募產品依然受到市場青睞的影響,不少量化私募機構在去年新發行數十款產品,令其資產管理規模相對穩定,甚至出現逆勢小幅增長。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47家備案產品數量超過30只的私募管理人中,百億私募機構占到25家,前16名均為百億私募機構。其中,量化私募占到25家,備案數量排名前五的機構里,有4家是百億量化私募。這位私募機構運營總監向記者分析說,這主要得益于去年A股波動加大的環境下,量化策略私募機構的產品凈值波動性與收益性均相對穩健,加之不少產品的超額回報率相當可觀,吸引不少高凈值投資者將資金從主觀策略型私募產品轉向量化策略型私募產品。記者獲悉,去年量化策略型私募的平均收益率之所以跑贏主觀策略型,還有三個不容忽視的原因,一是去年中小市值成長股漲幅不錯,而量化策略在中小市值成長股的捕捉方面優勢明顯,加之部分量化策略私募機構在這些股票的風格暴露較高,帶動其產品收益率走高;二是去年A股市場板塊輪動節奏依然較快,基于價值投資的主觀策略未必能及時調倉捕捉到這些投資機會,反而給了擅于捕捉短期市場機會的量化策略提升收益的機會;三是去年A股市場的風險對沖成本較低,令市場中性策略業績好轉,很大程度提振了量化策略的整體業績表現。“此外,受境內外宏觀環境影響,去年A股市場投資難度加大,也令擅于使用風險對沖工具的量化私募有更高幾率贏得不錯的收益率。”前述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營銷總監直言。這進一步導致去年主觀策略與量化策略百億私募機構業績“分化”。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在51家2023年度實現正收益的百億級私募中,收益超10%的有9家。2023年百億級私募前十名分別是東方港灣、信弘天禾、穩博投資、康曼德資本、衍復投資、乾象投資、寬德私募、因諾資產、玖瀛資產和明毅基金。其中,量化策略型私募業績相對出色,有業績展示的32家百億級量化策略型私募2023年度整體收益為+6.43%,其中31家實現正收益,占比為96.88%。相比而言,有業績展示的41家主觀策略型百億級私募在去年的平均收益率為-3.26%,其中14家實現正收益,占比僅有34.15%。值得注意的是,在百億級私募業績前十中,百億級量化私募占據6席,主觀僅有占據3席,剩下一家是“主觀+量化”的復合策略。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也是去年主觀策略與量化策略百億私募機構出現“此消彼長”局面的一大關鍵因素。這種趨勢是否會在今年延續,很大程度取決于A股何時能實現大幅顯著反彈。“通常情況下,一旦A股重新企穩反彈并進入牛市行情,主觀策略型私募機構往往能很快收復失地,更多機構有望重回百億私募陣營。”這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營銷總監向記者分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