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給高爾基的一封信
親愛的爸爸:
我收到了你的信了。花開的漂亮嗎?你過得好嗎?你一定很想我吧。其實,我也很想你。老爸,你知道嗎?我期末考試得了第一名哦!你得趕快回來獎勵我,我和媽媽都想死你了。
我一遍又一遍的讀了你的信,深有體會。就像小河的幸福,在于澆灌兩岸的花草,只為看到農民伯伯豐收時的喜悅。蜜蜂的幸福,在于每天辛勤的采蜜,留給世界一份甘甜……知道后才發現,人們真的很需要他們。“給”永遠比“拿”愉快,每個字都以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也許就像為了你而種花一樣,過程很累,很辛苦,但比起你看到花兒的笑,這些都變得微不足道了。
老爸,其實我很早就開始這樣做了,我舉其中的一個實例給你聽。有一次,媽媽給了我一些零花錢,剛要去買東西,就看見一個小女孩看著地下的棒棒糖哇哇大哭,我看后好像明白了什么,隨后就買了一個給她,遞過去的時候,你不知道她有多高興,嘴巴笑開了,兩個眼睛瞇成一條縫,接到棒棒糖就往嘴里吃,邊吃邊說:“謝謝你!”看到這一幕,我笑了,是發自內心的笑。她吃著棒棒糖,笑得那么甜,我仿佛也吃到了一樣,心里越發的甜。看著小妹妹離去的背影,霎時間,空氣變得更清新,天空變得更藍。
爸爸,你說的真對。通過這些事,我對這句話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這句話已成為我的座右銘,我一定隨時隨地的留給人們美好的東西,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祝你新書大賣,早日回家!
小高爾基
2010年11月6日
【老師點評】:語言平淡,情感不真實
讀《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有感 (字數:1200)
高爾基曾對兒子說過:“要是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你的生活將會是輕松和愉快的。那時候你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這種感覺會使你成為一個心靈豐滿的人。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的確,“給”永遠會“拿”愉快的。大家知道,春蠶吃掉的只是桑葉,獻出來的是珍貴的蠶絲;奶牛吃掉的只是青草,卻獻出了營養豐富的牛奶;蜜蜂采集了花粉,卻獻出了比糖還甜的蜂蜜。蠶,牛,蜂“拿”的東西低廉,“給”的東西如此寶貴,因而受到了人們的一致稱贊。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觀刈麥》中寫過這樣的詩句:“今我何公德,曾不事農桑,史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留下這樣的名言:“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死者和生者)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力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領受著的東西。”他是這樣說這樣做的。他把自己畢生的精力獻于科學事業,但是他的生活卻清淡簡樸,他“給”了人類以卓越的貢獻,卻很少從世界上“拿”去什么,因而受到了人們的尊敬。他永遠是愉快的。
勞動模范趙春娥,懂的人的價值在于對世界作出貢獻。她當煤場工人16年,一貫早上班,晚下班。她在重病纏身,生命垂危之際,向組織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讓我上班。”他一個心眼想著“給”,唯恐從這個世界上“拿”得太多。他有病住院花了900多元,便痛心地說:“我不能給國家作貢獻,還花了這么多錢!黨和人民給予自己的實在太多了,自己做的實在太少了。”她像春蠶一樣,把最后一根絲都吐出來獻給了人民。她“給”社會的遠遠超過從社會上“拿”走的。他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她永遠是愉快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像趙春娥那樣有理想,有抱負的愿把自己青春的鮮花留給人間的人何止千千萬萬。但也有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的人。這些人認為,人生在世,“拿”得少,“給”的多,太吃虧了。更有少數人,不想“給”,只想“拿”,有機會還要撈它一把。遷海豐縣委書記王仲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知法犯法,干著走私,販私的勾當,千方百計從中撈一把,然而,他終于難逃人民的懲處。王仲的所作所為從反面告訴我們,多“拿”少“給”或光“拿”不“給”的人,可能會感到一時的滿足和愉快,但終究會給自己帶來痛苦甚至災難。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想多“拿”少“給”或光“拿”不“給”,國家再強再富也會被“拿”空,社會主義大廈將永無建成之日。
“給”永遠比“拿”愉快。這雖是高爾基對他兒子說的話但對我們今天的中國青年也不失為箴規。我們剛開始探索人生的道路,都有考慮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我們應該像愛因斯坦,趙春娥那樣,從世上少“拿”多“給”,把自己的才智,力量全部用到為社會創造財富—“給”—上去。那么,等到社會主義大廈建成之日,我們才可以坦然欣慰地回顧一生,滿懷豪情的宣告:我們“給”這個社會的遠超于從這個世界上“拿”走的。那我們將永遠是幸福的。因為“給”永遠比“拿”愉快。
江蘇淮安清浦區紀家樓小學五年級:成星月
讀高爾基作品有感 (字數:100)
童年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幸福的……而高爾基的童年卻是恐怖、悲慘,令人難以回想。||| 高爾基認識了一個好朋友,兩人無話不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可是好景不長,可憐的好朋友被兩個舅舅害死了。高爾基就這樣失去了好友。||| 另外,我喜歡高爾基的外祖母,她有講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愛她的子女。|||《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寫的一 (字數:500)
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著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著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哭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著家里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泄。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后,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著。
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挨打、受欺辱。悲慘的一幕又一幕,讓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們生活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么樣?會認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嗎?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老師點評】:語言平淡,不會描寫
下一篇: 怎樣背“三十六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 給地震災區的一封信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