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關于貝多芬的作文
我敬重貝多芬是因為他高尚的品質,他的無私奉獻!
想必大家都知道貝多芬著名的《月光曲》吧!這部經典之作就是貝多芬為一個窮困潦倒、熱愛音樂的盲姑娘所創作彈奏的!并且不收一分錢!這種無私的精神很值得我們當代人學習!這也充分體現了貝多芬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我敬仰貝多芬是因為他的才能!我是被貝多芬的才華所折服!
他自幼就顯示出音樂才華!因為貝多芬的過人天賦,加上后天的刻苦磨練,他的程度愈來愈深,連他的老師都自愧弗如。
貝多芬十二歲就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又在維也納舉行了自己的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寫作,彈奏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讓所有的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這一切的顯示出他超人的天賦與過人的才華!
我之所以崇拜貝多芬,是因為貝多芬那堅持不懈、百折不撓,不向命運低頭的永不服輸精神!
貝多芬從一七九八年開始聽覺漸衰,而一八二零年后兩耳失聰,而那時又是貝多芬音樂事業的高峰期,他沒有被殘酷的命運打倒,而是繼續創作!
貝多芬一生坎坷,有悲慘的童年,晚年失聰,但他還是不屈不撓地創作了許多傳世之作!他的代表作有《英雄》,《命運交響曲》,《月光曲》等!正因為他那種百折不撓,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我才崇拜他!
貝多芬!一個不朽的名字!
我心目中的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無私奉獻、才華橫溢、百折不撓的人!
我來到了一個安靜的地方,我聽到了美麗、奇妙的音樂,忽高忽低,變化離奇。我沉浸在這音樂中,不禁坐下來仔細、認真去傾聽。那音樂似乎在講述某個故事,最初音樂平靜緩和,卻又給人莊重、敬畏的感覺,像是一個舞蹈演員在舞臺上表演。中間卻又像陷入了痛苦的深淵,掙扎著想要掙脫出來,卻又陷入痛苦,無法自拔,像是剛次的那個舞蹈演員,斷了雙腿,那是一件多么悲慘的事情。忽然,音樂再次發生了變化,音樂似乎又回到了剛才的平靜,卻又多了一份堅強,像毛毛蟲掙脫繭的束縛,自由的飛翔。好像是剛才的演員又一次回到了舞臺,盡情的舞蹈,我似乎也被融入了音樂,如同身臨其境。我背著音樂深深的感動了,我開始好奇這神奇的音樂是誰奏出的。我站起來,循著音樂向前走,走到一個盡頭我看到了一架鋼琴,演奏那鋼琴的人竟是貝多芬。
一切都明白了,他用他的音樂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就算失去了聽覺,就算舞蹈演員失去了雙腿,仍堅持不懈的追求。他掙脫那束縛著她的痛苦,勇敢追求夢想。音樂結束了,他轉過身,似乎要對我說什么,忽然一陣急促的鬧鈴聲,使我什么也聽不見,我大叫道:“什么”忽然被驚醒,原來是一個夢。
不,不是夢。它是那樣的真實,它使我更堅強,使我懂得,無論再大的困難只要愿意去拼搏,就能成功。
【老師點評】:語言平淡,表達不準確
《貝多芬傳》讀后感 (字數:350)
貝多芬出身貧寒,十三歲就輟學了,十七歲變挑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二十五歲時才在樂壇展露頭角。可這些都不算什么,最令我感動的是他那堅不可摧的意志力。 二十五歲時,北斗分的耳朵開始失聰這對一個音樂家來說可是致命的打擊啊,可令人乍舌的是,他的許多知名作品都是他耳聾之后完成的! 最令我記憶猶新的一個細節是:貝多芬和歌德在散步時遇見了一對皇室的人歌德恭敬的脫帽靠邊貝多芬卻昂首從隊伍中穿行而過。結果往事的人對貝多芬畢恭畢敬,卻對一旁的歌德熟視無睹。這充分體現了貝多芬的的孤傲性格和自尊心,我想這和他的成功過是分不開的吧。
我眼中的貝多芬 (字數:1200)
首先真的要感謝羅蘭大師為我們創造了這部享譽文壇的巨作,他用生動而又通俗的語言以及豐富的材料向人們道出:任何偉人的天才必定要經過一個與同他對立的社會激烈斗爭的過程,才能完全展現他們的天才,完成他們的創作。欣賞《貝多芬傳》時,與其把它當作是一部人物傳記,不如把它當成是文學作品來欣賞,因為它既有大量翔實的史料,又有通俗生動的文學語言,既有傳記的真實性,又有文學作品的審美觀。羅蘭的《貝多芬傳》在揭示貝多芬面對各種困難——愛情的破滅、貧困的侵擾、致命的耳聾——但在精神上依舊堅貞不屈,而且最終在歡樂的凱歌中完成了舉世聞名的第九交響曲樂章,從中投射出了羅蘭對偉人強烈的敬仰之情。
這部作品的一大特點是抒情貫穿始終。貝多芬是一個音樂偉人,于是羅蘭在詮釋他的人生時,又猶如詮釋他的交響樂一般,這可能就是為什么我在欣賞這篇傳記時覺得它也像貝多芬的交響樂一樣激昂的原因吧。這篇作品的抒情格調,就猶如貝多芬的交響樂一樣抑揚頓挫,其中,羅蘭采用了擬人的手法,滿懷激情的將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中充滿歡樂的情調描繪出來,并且將這種格調貫穿了全篇作品,于是《貝多芬傳》自然而然地也成了一部激昂的交響曲。雖然《貝多芬傳》充斥了抒情的格調,但在謀局布篇上,羅蘭還是忠于傳記的寫法,以貝多芬的生平事跡為主線展現主人公的頑強意志。首先,羅蘭用了一大段的文字來刻畫貝多芬的肖像,讓讀者對貝多芬的形象有一個感性的認識,仿佛貝多芬那充滿憂郁的雙眼就在我們的眼前。
在有了第一觀感的時候,羅蘭帶領我們走進了貝多芬的生活,霎時間,貝多芬的喜怒哀樂又讓讀者與其同喜同悲,仿佛我們是在身臨其境地陪伴貝多芬走過他的人生。這里最值得一說的是羅蘭對貝多芬之死的描寫,如果要說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的,那么他的死是平靜而震撼人心的。原文中有這么一段描寫,讓我感覺內心波瀾壯闊。羅蘭把他的一生比作一天——一個有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凈如水的早晨,然后是一陣復一陣的狂風,黃昏將近,雷雨也隨著醞釀。然后是沉重的云,飽蓄著閃電,夾帶著大風雨。接著有了一個大轉變:“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在天空給趕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重還給了我們。”這是羅蘭筆下的貝多芬的震撼人心的死,讓我們既感受到了偉人死前的悲壯,也將偉人的精神永遠銘記在心。這種寫作手法就好象是電影中常用到的“蒙太奇”,不斷變換鏡頭,羅蘭最后引領讀者從狂風驟雨中走出來,回到晴朗的白天,我想,他是要告訴我們:貝多芬的一生雖然歷盡風雨黑暗,但他給后人留下的,永遠是明朗的白天!以上就是我對《貝多芬傳》印象最深刻的兩點。
《貝多芬傳》的立意也是很高的,以我的理解,羅蘭選取貝多芬作為他的寫作對象,主旨是在于歌頌克服困難和戰勝痛苦的精神。羅蘭崇敬貝多芬,崇敬貝多芬的英雄主義,所以英雄主義精神貫穿整部作品。真可謂是英雄眼中看英雄。通過這部作品,我既看到了文學大師羅曼。羅蘭的光輝,又看到了音樂家貝多芬的才華。在文學史和音樂史上,他們都各有一席之地,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寫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和樂章,所以,在我的眼中,他們都是我們值得尊敬的英雄!
【老師點評】:敘述少條理,描寫不生動,詳略不得當
讀《音樂巨人貝多芬》有感 (字數:900)
“沉默并不是死寂,無言并不代表無心,命運坎坷的小人物也許更能從貝多芬的音樂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貝多芬的音樂中,也能宛如英雄!”它奏出的音樂,就是奏出了他那純潔無暇的內心世界,奏出了他的巨大成就。也許,正常人不會想到的,更不可能用心靈去觸摸他的內心世界,去傾聽他所奏的“交響曲”,去為苦難的生活做出無代價的、不求回報的貢獻。記住:不要被苦難而擊倒你以后的人生。只要堅信:彩虹就在風雨后,只需要堅強的你去做出正確的選擇,為下一步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貝多芬曾經把自己比作“老獅子”、“一座倒了的火山”、他曾經也認為“一株樹比一個人好”,樹可以啼聽大自然的聲音,而耳聾的他卻聽不到任何聲音,他遠離人世的喧囂和紛爭,在這里獲得了心靈的純潔與安定,他又是多么的堅強的去擺脫這一切的,勇敢的與命運斗爭,而音樂——他忠實的朋友,將永遠陪伴他,不會離開他。
這樣艱難的問題,一位平凡的人做不到,而一位殘疾人卻做到了,可見這個偉大的人,這個奇跡的出現,都來源于他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他不只是巨人,更是一個凡人,他是多么有價值,他活著,這個世界也會因它的存在而更精彩!
上帝如此的公平,他給予了我么更多的財富,而我們并沒有珍惜,這已經是錯上加錯了。人的外貌不是上帝賜予的,它僅僅給了我們一次選擇的機會,只是看你是否把握了、珍惜了,是否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也許,你在恨上帝,其實,真真正正可恨的人卻是沒有把握,而埋怨別人的那個蠻不講理的人。即使你有俊俏的容顏,卻驕傲自滿,不卑不亢,最終,你將會變成被別人所拋棄的人。如果你懷著一顆常人的心去面對現實,那么,終點,到了,就在你的眼前,足以看到。那也將是下輩子你的幸福站,就是成功的彼岸,是你最輝煌的時刻,最精彩的一瞬間,你將成為凡人眼中的凡人,巨人眼中的巨人。將會改變別人對你的態度。
貝多芬——巨人!貝多芬——凡人!貝多芬——非同尋常的人……
貝多芬——堅強;貝多芬——偉大;貝多芬——我們心中的巨人;貝多芬……
貝多芬,我們的驕傲!貝多芬我們的自豪!貝多芬……
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寧興學校初一:′stay、天空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