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讀《論語》有感
讀《論語》有感2500多年前,一位智者站在河岸上,看著浩浩蕩蕩、洶涌澎湃的河水,曾發出這樣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正是這種珍惜時間、勤奮好學的精神,使他成為炎黃子孫心目中的“圣人”。他的思想,千百年來,一直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人們面對著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如何調適對他人的心態,是首要解決的一個人生觀問題。《論語》中,長者們娓娓道來,凈化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有空閑的時候,多多去翻一翻著精致古書,每次沉思,都會使你的思想升華。 “吾十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是孔子在講述自己大致的人生軌跡。對此,我們當然不能緊扣文字的表面意思,我們所要吸取的是他那種樂觀向上的人生志向和鍥而不舍的精神。 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學習的重要以無需多言了。《論語》上說學習要以博大胸懷、道德修養作為基礎;要以清楚的自我認知作為前提。有了這兩個條件,才能夠“無常師”;才能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才能夠“識其大”;才能夠“不恥下問”。學習,隨時隨地可以是一個新的起點;卻永遠沒有終點。 簡單地說,《論語》用最簡單的話語、最樸素的語言表達了圣人最真實也最深刻的哲理,《論語》的內涵博大精深,意蘊深長,值得我們深思熟讀、領悟運用、發揚光大,讓這顆國學經典中的璀璨明珠永放光芒。《論語》讀后感 (字數:600)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于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 (字數:1500)
結合區教育局和學校開展“品讀好書共鑄師魂”讀書征文活動,我利用短暫的寒假仔細閱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這本書,讀后雖不能大徹大悟,但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于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二屆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頒獎晚會上,當主持人問黃埔區法官徐文娟“為何在信訪調解上成績斐然”時,她說是小學班主任楊老師的一句話鼓勵她努力、勇敢、奮進。由此可見,教師的言行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下面從兩方面談談體會:
一、讓“快樂”陪伴我們的教師。
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他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就強調教師要有愛崗敬業的精神和終身學習的理念。作為一名教師,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努力教好自己的學生,向他們傳授有用的知識,讓他們有所發展。還應利用平時的休息時間來不斷學習,來適應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在工作和學習中,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中,一種涵養一種自信讓我感受到無比的充實和快樂。
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教師,只要自己擁有健康的心態,才能培養出擁有健康心態的學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比如這幾年,我任教三個班級數學,課時少,內容多,要求高,班內差生多,教學任務繁重,每天備課備得頭昏眼花;同時又擔任班主任和教研組長,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務需要處理。又由于所帶的班級學生年齡小,許多事都要老師親力親為,手把手教。但是我經常告訴自己:每天認真備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學生;一名優秀的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對學生有耐心,有愛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圍繞你,否則會影響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無成。其實學生都怕老師,特別是犯錯誤后,更不敢在老師面前抬起頭來,這時老師如果大發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靜氣地談話,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經常聽老師說,我們很盡力,也很認真負責,但一次次的考試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總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試成績出來后,總有一段時間心情是很郁悶的。讀了“論語心得”后,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們要明確這個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也許有較長時間的面對,絕不要抱怨學生的懶惰,抱怨家長的不配合,抱怨領導的不理解而是要積極思考,班級里盡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較多好學生,說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完全失敗的,對于那部分學困生,只要我們不斷反思,努力尋找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終有一天他們也會進步的。
正如那句經典的老話:“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要學會積極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快樂成為教師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愛”對待我們的學生!
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精髓的東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師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就是要愛學生。那么怎樣愛學生呢?
于丹說得好,過分的苛責,不如寬容的力量而恒久。學會了寬容,老師就可以走進學生及家長的內心世界,學生及家長也就會感恩于老師的付出;學會了寬容,我們的內心將會有一種坦蕩蕩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為教師的我們,與學生的接觸較多,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學生,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在處理時,多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問題,要少一些指責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勵和贊揚。只有這樣,你才會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才能正常地開展。只有這樣,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系才會和諧與融洽。
《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尊重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學生。作為一名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差異出發,因勢利導,給學生發言的機會,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予他們適度的寬容與諒解,體諒理解他們的難處與苦衷,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不說任何傷害他們自尊的話語等,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看到自身的價值,鼓起他們自信的風帆,讓每個學生都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關愛學生是師生和諧相處的重要前提。學會寬容與包容,要以智慧去解決,以人格去感化;愛由心生,心中有愛,言行才能有愛!所以教師必須要有一顆寬容、博大的愛心!
《論語》是傳承華夏的五千年精神財富,是凝聚在炎黃子孫心中最為神圣的精神圣殿。讀《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到現代社會中的理性道德。也讓我品味了一道豐盛的精神美餐,體味生命的意義。
讀《論語》有感 (字數:1000)
溫嶺市新河鎮中學初二12班馮佳茜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
今天,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個性空前張揚的時代,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們面對著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如何調適對他人的心態,是首要解決的一個人生觀問題。面對這個爾虞我詐的世界,對敵人仁慈就是對敵人殘忍。《論語》中,長者們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有空閑的時候,多多去翻一翻這種薄薄的卻又沉甸甸的古書,每次掩卷沉思,都會使你的思想升華。
“吾十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是孔子在講述自己大致的人生軌跡:三十歲能夠自強自立,四十歲對各種事情都了解了,而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么,而到六十歲就一切坦然面對,任何“忠言”也不會逆耳了。對此,我們當然不能拘泥于文字的表面意思,我們所要吸取的是他那種樂觀向上的人生志向和鍥而不舍的精神。
歲月匆匆,時光如梭,轉眼間我已在教室里度過了8個春秋;回首過去,不禁反躬自問:這些年來我學到了什么,人生境界又處于一個什么樣的高度呢?又想到自己肩負著“祖國的希望”這一使命,就會由心底涌動起動力的源泉,激勵自己把精力投入到精益求精的學習中去。
子曰:“默而志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云:“飯疏食陋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吃著粗茶淡飯,枕著胳膊睡覺,而另一方面,卻兢兢業業誨人不倦,可以看出圣人的事業并非是“苦行思想”,而是始終樂觀地迎接未來,對未來充滿著信心和希望,而且把工作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的目標,以至于完全沉浸到工作的快樂中去了。難怪他的學生對他的評價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讀到此處,我不由地想起了自己。身為一個學生,我到底有沒有做到學生應盡的責任。我有沒有學習著并快樂著呢?我有沒有對學習產生抱怨呢?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宗教改革家路過一個工地,許多人在汗流浹背地搬磚。他去問第一個人說:“你在干什么?”那個人沒好氣的回答說:“你看不見我在服苦役呀!”他又去問第二個人,這個人態度比第一個平和多了,他看了看說:“我在砌墻啊!”改革家又去問第三個人,只見第三個工人擦了擦頭上的汗,微笑著說:“我在建造一座教堂。”這三個人做的事情一模一樣,但是他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卻不同:第一個的態度是悲觀主義態度,他把任何事都當作是生活強加給的一份苦役,他關注的是當前的苦難也是確實存在的。第二個的態度稱為職業主義態度,因此他知道這一堵墻是一個局部成品,他也知道他這樣做對得起自己的一份工資。第三個人則是理想主義態度,也就是每一塊磚,每一滴汗,他都認為有價值。孔子云“發憤忘食而知老之將至!”和第三個人一樣,都是用快樂的心態在工作著,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思想境界,才使得他桃李滿天下。并且成就了孔子一代圣賢的英名。
簡單地說,《論語》用最簡單的話語、最樸素的語言表達了圣人最真實也最深刻的哲理,《論語》的內涵博大精深,意蘊深長,值得我們青少年朋友深思熟讀之、領悟運用之、發揚光大之,讓這顆國學經典中的璀璨明珠永放光芒。
下一篇: 自然美——讀《窗邊的小豆豆有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 ——讀《釵頭鳳》有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