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透視一顆心
透視一顆心,透視一個人格的高度
透視一顆心,透視一個品德的厚度
透視一顆心,透視一個胸懷的廣度
一顆心或似明鏡般通靈;或似靜水般斑斕不驚;或似水晶般玲瓏剔透;或似鉆石般璀璨奪目。
5月8日由于駕駛員和車上乘客說話,腿誤碰了操縱桿,致使大客車失控,撞向路過的學生。當時正在指揮學生過馬路的老師張麗莉看見情況不妙,就在千鈞一發之際,說時遲那時快,張老師迅速的推開了自己的學生。可是她自己卻被大客車正面撞上,導致雙腿截肢。事后目睹現場的人都說:“當時如果張麗莉老師選擇自救的話,是完全有時間的。”可是在生命的關鍵時刻,她卻選擇了救人。
在張老師從昏迷中清醒過來時,醫生和護士告訴她已被截去了雙腿。張老師卻很平靜,她說:‘我已經快30歲了,而孩子們還那么小,人生才剛剛開始。我的雙腿換他們的生命是值得的。’護士問她,如果給你一次從新選擇的機會,你還會這樣做嗎?她說:“會的,我不后悔,哪怕是車輪碾過我的脖子,讓我失去生命,我也不后悔。因為孩子還小,是祖國的未來,我這么做是值得的。”
一顆心,一顆猶如鉆石般的閃耀,水晶般晶瑩剔透,明鏡般通靈,靜水般波瀾不驚的心,是如此美麗。
透視一顆心,透視一個人格的高度
透視一顆心,透視一個品德的厚度
透視一顆心,透視一個胸懷的廣度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危急時刻舍身而出,讓正值青春的女教師失去了雙腿,而學生們的笑臉,勢必會化作天使的翅膀。正義英雄的垂范才讓我們為之追崇為之共鳴。只要所有人都發乎于心踐于行。我們的社會必將時時充滿陽光。
黑龍江黑河嫩江縣嫩江縣九三管局局直中學初二:王暢
讀邁克爾·富蘭的《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 (字數:3000)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世界范圍的教育改革一浪高過一浪。教育改革的普遍推行和持續發展,為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學習、交流、借鑒成功的教育改革經驗提供了廣泛的機會,同時也引發了人們進一步思考不同的教育改革模式所隱含的一些共同性問題,即教育改革的基本規律。不少專家學者為此作了深入探討,出版了不少有創見的著作。加拿大著名學者邁克爾·富蘭所著教育改革三步曲《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變革的力量》續集和《變革的力量——深度變革》就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
邁克爾·富蘭教授是加拿大多倫多安大略教育學院院長,他多年從事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在這方面成果卓著,是一位在北美乃至世界范圍內享有很高學術聲譽的知名學者。“在這個世界里,你永遠不要相信一種變革的力量,或者永遠不要設想別人、特別是領導者懂得他們在做什么——不是因為變革者和領導者具有欺騙性或能力不濟——只是因為變革的過程是如此的復雜和充滿著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于我們大家必須警惕,我們還要致力于調查和解決問題”。《變革的力量》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們主要對過去30年里各國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問題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的探討,尤其對教育變革的動力、變革過程的復雜性以及變革的內在機制等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許多觀點都很大膽前衛,但又讓人有一針見血的快意,非常具啟發意義。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國家都在嘗試著在教育改革中對宏觀的整體改革與微觀的局部改革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并不斷努力使每一項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從多數國家的實踐結果來看,這些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的來說,由于各方的牽牽絆絆太多,許多變革都在轟轟烈烈開展之后無疾而終。而“當我們期待的結果與實施的現實相去甚遠時,我們簡直大失所望。”(邁克爾·富蘭語,見《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第6頁)。因此,當前許多國家期待在一種結構基本上難以變革的情況下采取一個又一個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舉措來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現實的,甚至只能給教師、家長、兒童帶來更多的問題。
《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就此告誡我們:僅僅是對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敗進行研究是遠遠不夠的了,而把按計劃實施的變革從自然發生的變革中分離出來也不再被人們接受。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一切重大的變革和破壞都隨時可能發生。簡單的說就是,變革的力量到了一個臨界點,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思維方式進一步探討大多數教育變革的深層動因和規律性的東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為變革的力量而不是變革的犧牲品。那么,這種新的思維方式到底是什么呢?答案讓人吃驚,也耐人尋味。那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統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使之對待變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樣,使變革不是與最新的政策相關,而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我們如何去理解“一種生活方式”的內涵呢?書中一位教師樸實的話語其實就對之進行了極為形象地闡釋:“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夠走進教室使一個孩子的生活發生變化……這樣,我活得就有意義了”。顯然,使“變革”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主導思想在常人眼里無疑是有點膽大妄為、異想天開了,但邁克爾·富蘭在書中卻認真考察了這種變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覺得:新的思維方式能夠幫助我們“對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個非常鮮明且有人情味的觀點就是:教師是變革的主動力,但不能讓教育工作者單獨去完成任務,因為社會對他們的期待已經太多了。因此,變革的焦點應該匯聚到所有的機構及其相互關系上,但教育在與其他部門的合作中要起領路的作用。而當在預期的目標與真實的變革中矛盾掙扎時,要謹記以下8項基本啟示:
啟示一:你不能強制決定什么是重要的(變革越復雜,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
在制定政策、設立標準并監督其實施時,強制是重要的。但是要達到某種目標——在這里是重要的教育目標,你不能強制決定什么是重要的。因為對于變革的復雜目標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創造性思維和投入行動。如果你把他們敘述得越詳細,目標和手段變的越狹窄。有成效的變革就是個人與小組提高了開發技能和對新的解決辦法有了深刻的認識。強制可以改變某些事物,但是不能影響其重要性。
啟示二:變革是一項旅程,而不是一張藍圖(變革是非直線的,充滿著不確定性,有時還違反常理)
在變化復雜條件下變革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命題,你不能強制規定什么是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什么將事關重大,直至你走上旅程。變革好比“一次有計劃的旅程,和一伙叛變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駛進了沒有海圖的水域”。有成效的教育變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樣,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們起步就能到達目的地。
啟示三:問題是我們的朋友(問題不可避免要出現,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沒有問題,你就學不到東西,也不能成功)
問題發生在進行任何認真變革的努力之中,不出現問題是很少去嘗試的跡象。問題是我們的朋友,因為我們只要深入到問題之中,才能夠提出創造性的解決辦法。問題是通向更加深入的變革和達到更為滿意的途徑。有效率的組織機構“抓住問題”而不是回避問題。
啟示四:愿景和戰略規劃稍后形成(不成熟的愿景和盲目計劃)
愿景來自于行動而不是先于行動,并且總是暫時的。愿景稍后形成是因為個人的愿景和共同的愿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時間。集體愿景的形成是一個逐漸深化,“不斷增強清晰度、熱情、交流和責任的過程”。共同愿景不能是強制的而是團體中成員都真心追求的,它反映出個人的愿景。因此,在變革的新范例中,機構將必須改變習慣上持有的關于愿景和規劃的設想。
啟示五: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對于孤獨性和小集團思想,沒有單方面的解決方法)
有成效的教育變革盡管不屈從于小集團的思想,也是一個克服孤獨的過程。在變革過程中我們應該看到個人主義“好的一面”。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的能力對于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思想往往產生于多樣性和在團體邊緣的人。對個人和個人的愿景有一個正確的看法是一個重視探索的機構不斷更新的源泉。沒有個人的學習也就沒有機構的學習。孤獨不好,團體控制更壞,同時尊重對立面:個人主義和同事關系。
啟示六:集權和分權都行不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策略是必要的)
集權失之過分控制,分權錯在走向無序。中央和地方的單位都互相需要。從一種控制到另一種控制來回擺動,你就什么也做不成。需要的是一種不同的雙向關系,相互給予壓力、支持和不斷協商,這就是同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影響。個人和團體如果不能駕馭這個反論,就會被變革的阻力擊敗。
啟示七:與更廣泛的環境相聯系是十分重要的(最好的組織機構既向外部學習也向內部學習)
教師要使道德目標與社會利益聯系起來就必須與學生與家長共同努力。而機構為了成功也必須深入它們的環境,既然變革是如此復雜的事,就不應期望學校能獨當重任。學習型組織知道對它們的期望和環境中的緊張氣氛包含著未來發展的因素。 啟示八:每個人都是變革的動力(變革太重要了,不能把變革只交給專家,個人的思維模式和熟練掌握是最后的保障)
讀卡夫卡《變形記》——對人的生存的深邃透視 (字數:3000)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歸入“表現主義文學”中。
??表現主義文學興起于20世紀初,極盛于20和30年代的德、美等國家。它首先出現在繪畫界,是對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主義畫派的反駁。表現主義作家不滿于印象主義注重外在的客觀事物(如光和影)的描繪,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現事物內在的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的描寫而揭示其內在的靈魂,要求突破對暫時現象的抒寫而展示永恒的品質和真理。他們深受康德的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描寫人們的主觀世界、直覺和潛意識,用特殊手法來反映現實世界。表現主義文學在詩歌、小說、戲劇各領域都產生過一大批有影響的作家。卡夫卡是小說領域的杰出代表。卡夫卡一生寫過不少短篇小說,有許多生前沒有發表過,《變形記》是發表過的。國外的文學評論家在他們的著述中經常論及《變形記》,認為它是20世紀西方現代派文學中一篇頗為重要的作品。它的重要性在于,深刻而尖銳地揭示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一些帶本質性的問題,譬如普遍存在的人的“異化”現象,譬如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時刻都有的災難感,譬如人與人之間不能理解、溝通的孤獨感等等。
??著名外國文學學者袁可嘉先生指出:“現代派在思想內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4種基本關系上所表現出來的全面的扭曲和嚴重的異化:在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質世界)和人與自我4種關系上的尖銳矛盾和畸形脫節,以及由之產生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悲觀絕望的情緒和虛無主義的思想。這4種關系的全面異化是由現代資本主義關系的腐蝕作用所造成的,它們是在它的巨大壓力下被扭曲的。現代派文學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也正在于此。”(《外國現代派作品選·前言》第5頁,袁可嘉,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我以為,袁可嘉先生的這一論述是深刻的、全面的,抓住了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本質特征。循著這樣一種思路,我們來分析一下《變形記》的思想內容。
??先看《變形記》中對人與社會關系的揭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應當是部分與整體的相輔相成的關系。但自從有階級以來,這種關系就不斷地處于摩擦、沖突、對立之中;特別是進入資本主義歷史階段之后,隨著工業、科技的高度發展,物質的不斷積累,人與社會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人不再是社會的主人,而異化成了物、動物、非人。正如馬克思給“異化”所下的定義那樣:“物對人的統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卡夫卡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目睹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特別是他在工傷保險公司工作時,接觸了許多被勞動致殘而一貧如洗的工人,使他認識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窮人的貧困為代價的”,下層人民越來越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正是卡夫卡創作《變形記》的時代、生活背景。18、19世紀的作家一般是從社會人的角度去揭示、批判具體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如專制政體、官僚政治、道德墮落等等,目標比較具體明確。而卡夫卡這些現代派作家,則是從個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個社會,目標是籠統的、抽象的、全面的。這就比現實主義作家的揭露更加尖銳、徹底。在《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只大甲蟲,造成人變蟲的深層原因,就是社會環境的嚴酷和勞動本身的機械、繁重。公司老板嚴密地統治著整個公司和每一個雇員,秘書主任時刻監督著每一個員工的行動,就連醫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邊,從不會為員工說話。職業呢?是旅行推銷員,一個“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點鐘就得起床趕火車,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飲食很差又不定時,由于工作關系,連個知己的朋友也沒有。弄得暈頭轉向,“癡癡呆呆”。格里高爾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環境,這樣一份職業。這環境是具體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絕大多數人所每天面對的。人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逐漸變得麻木、機械、萎縮,成為工具、成為“非人”。人變甲蟲,是多么荒誕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銳地表現了社會與人之間一種可怕的“異化”關系。在這一關系中,社會是強大的,而人是被動的、軟弱的。
??再看《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系的描寫,這是小說的重心所在。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于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系自然會處于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系、母子關系、兄妹關系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格里高爾雖然成了甲蟲,但作為人的思想感情還在。他為不能按時上班而著急,他為老板要炒他的“魷魚”而焦慮,他為父親暗暗地存了一筆錢而欣慰,他為妹妹明年上音樂學院的事而籌劃,他為今后一家人的生計而憂心……這是一個善良、勤勞、正直、有責任心的優秀青年。但專橫暴躁的父親卻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丑”外揚,要把他趕回房間關起來。他甚至懷疑兒子會對家人采取暴力行為,而恫嚇他、用蘋果砸他,想致他于死命。慈父之愛在他身上已消失殆盡,暴露出來的是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母親對兒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點,她同情兒子遭受的厄運,她不能接受兒子變成甲蟲的事實,因此悲痛欲絕,但她內心已把兒子當作一個沉重的累贅了。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哥哥最喜歡他,時刻想的是她的快樂、前途,當哥哥最初變形后,她尚能做一點照料工作,如打掃房間、送飯等。但時間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著向父親請求:“我們必須設法擺脫他”,“他必須離開這兒”。并狡猾地辯解說:這只大甲蟲并不是格里高爾,如果是的話,他就應該“自愿跑掉”。這實際是在暗示格里高爾。她還無中生有地說:格里高爾會“要了你們倆(指父母親)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占領整幢寓所”。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訴,把她內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盡致。格里高爾對一家人的言語行動,并沒有驚詫,也沒有憤怒,而是用一種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態,接受了這種事實。他一邊“懷著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一邊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薩姆沙一家如釋重負,大家沐浴著三月的春風,一身輕松出外郊游去了。格里高爾的死并沒有影響了別人的生活。這就是資本主義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每個人都是自我中心主義者,維系人際關系的是金錢、利益,這種維系一旦斷裂,人與人之間就只剩了對峙、沖突、隔膜、猜忌、殘殺。卡夫卡用冷漠的筆調,描寫了一幅冷漠的人間圖畫。
??最后我們來看看《變形記》中對人與自然關系、人與自我關系的展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也包括人與人的本性的關系。在人的本性中,既有自然性的一面,也有社會性的一面,二者的結合構成了完整的人性。正是在這一點上,《變形記》表現了對人的本性的揭示與否定,在冷漠、沉重的現實世界中,人已經難以保全自己的本性,人分裂了、異化了,即便你還有意識、思想和情感,但軀殼已變為動物,變為動物的人還是人嗎?這是現代派作家對人的本性的深刻透視。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現代派作家在現代心理學的影響下,對自我的穩定性、可靠性、理性等都產生了深刻的懷疑。認為自我的核心不是理性而是本能(欲望)和潛意識,因此在作品中大量表現人物意識的混沌與虛幻。《變形記》是荒誕不經的,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看作作家的一場“夢魘”或者一種潛意識活動。小說所表現的是不少現代派作品共同的主題:喪失自我的悲哀和尋找自我的失敗。格里高爾在“累人的差事”和生活的重壓下,已經完全失掉了自我。他想找回生活的樂趣、自我的價值,但徹底失敗了,變成了一只人人恐懼、厭惡的大甲蟲。大甲蟲是一個絕妙的藝術象征,它象征了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異化”處境,它象征了自我的一種怯懦、逃避和封閉。卑微的小人物是無力同現實抗衡的,他只能躲進甲殼中,忍受孤獨,冷眼世界。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