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去烈士陵園掃墓
今天是清明節,我和老爺、姥姥、姨姥姥、媽媽,一起去烈士陵園掃墓。
一進大門,路旁兩排筆直的松柏郁郁蔥蔥,再向前走遠遠看見一座烈士紀念碑,巍然矗立著,周圍擺滿了花圈和鮮花。
省市領導、胸前掛滿獎章的老英雄、院校的學生、少先隊員等許多人都參加了紀念活動,我也將帶來的鮮花放在了紀念碑前。
陵園內有吉鴻昌等許多烈士的墓碑,我得太姥爺、太姥姥也在其中。
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幸福的生活,我們要加倍珍惜。
川陜革命烈士陵園 (字數:800)
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王坪村這個普通的村子里,有一個中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川陜革命烈士陵園。經過近幾年來的修繕與擴建,整個陵園顯得十分雄偉壯觀。
來到川陜革命烈士陵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鐵血丹心雕塑廣場。廣場中間矗立著一座大型人物群雕塑。雕塑主雕長19米,寬3.2米;基座高1.2米,主雕高大7.8米,代表了集墓中約9000多名紅軍烈士。他們有的擺著沖鋒的姿勢,表情十分嚴肅,好像敵人就要到來,而且一定要消滅敵人;有的相互握手,相互擁抱,好像在為戰斗勝利而祝賀;有的兩手一起指向天空,好像在對窮苦的農民說:“鄉親們,你們的苦日子熬到頭了,未來幸福美好的生活來到了……”
在往前走,就是千秋大道,它是鐵血丹心廣場和陵園牌坊的連接線。千秋大道全長425米,梯步最寬處有35米,最窄處有12米。石階兩旁一顆顆挺拔的蒼柏好似一位位紅軍烈士堅守著這片領土。此時讓人對紅軍先烈的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千秋大道的另一端就是陵園牌坊,它是由純真草白玉石雕琢而成。牌坊上刻著“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幾個紅色大字,這些大字的每一筆都像紅軍烈士的胳膊一樣顯得那么蒼勁有力。整個牌坊雕刻精細,氣勢雄偉壯觀。
穿過牌坊就是整個陵園的核心區——烈士集墓。它占地一百五十畝,從高處看就像一把大扇子,每個白色的墓碑和墓碑上的紅色五星就是整把扇子上精美的圖案,集墓的正前方是當年紅軍親手樹立的“紅軍烈士紀念碑”,猶如扇子的扇軸。所有的墓碑每行每列都對得整整齊齊的,好像在等待檢閱似的。這時,有人告訴我這里安葬了九千多名紅軍烈士。我嚇呆了,居然有這么多紅軍烈士在這里壯烈犧牲。為什么有這么多呢?
“一九三四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從鄂、豫、皖進入川北時,軍總醫院設在這個村子里,當時戰事緊迫,條件十分惡劣,缺醫少藥,很多烈士沒有得到及時的醫治而犧牲。”聽到這些,我的心情不免有些沉重。想當年,紅四方面軍為了解救受苦受難的農民,為了新中國的成立而光榮犧牲。我們作為紅軍的后代,應該吧紅軍精神化為我們前進的動力,化作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心,努力學習,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
三年級:殷華君
去烈士陵園掃墓 (字數:500)
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了。老師組織我們去烈士陵園掃墓。同學們都身穿干凈的校服,胸前佩戴著鮮艷的紅領巾來到學校。
看,車來了,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上了車。沒多久就到了目的地。
下車了。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向烈士陵園走去。烈士陵園路兩旁種植著松、柏、四季青和廣玉蘭四種植物,顯得莊嚴而肅穆。原來,這四種植物都是常青樹,象征著革命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
接著,我們上了臺階,來到了人民紀念碑前。紀念碑上刻著八個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這八個大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紀念碑前面還豎著一面紅旗,在空中高高飄揚,我們在這默哀了三分鐘。革命烈士為了保衛祖國,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雖然他們死了,但他們卻永遠的活著我們心中。
然后,我們舉起右手,握緊拳頭,面對五星紅旗,莊嚴地宣誓:“時刻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我們把親手制作的小白花輕輕地獻在了革命烈士碑前,雖然小白花做得有點稚嫩,卻表達了我們對革命烈士的無限懷念和崇敬之情。我們應該繼承他們的遺志,以他們為榜樣。我暗暗下決心,要發奮學習,學好本領,長大以后保衛祖國,為國爭光,讓祖國以后再也不受其他國家侵略。
最后,我們來到了陳列館。陳列館陳列了湘潭38位烈士的相片、資料,還有羅亦農,黃公略的上身雕塑,我們還看了楊昭植烈士墓,并在他的墓前三鞠躬,寄托了我們的哀思。
幾個小時像風一樣的過去了,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烈士陵園。
為革命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伊川縣江左王莊學校四年級:谷寧寧
烈士陵園 (字數:800)
每次從那片碑林旁邊走過的時候,我總是喜歡用手指輕輕摩挲那一個個仿佛鮮活的名字,猜想著他們的模樣,他們當中有的人犧牲的時候,年級和也許自己相仿,一想到這些心中會有許多感嘆,唏噓不止。在離我家隔著一條馬路遠的地方,有一座烈士陵園,是為了紀念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的遼沈戰役而修建的,烈士陵園占地大約有100多畝,陵園里種植了許多的蒼松翠柏,里面的建筑終年掩映在一片莊嚴肅穆的綠色之中。 烈士陵園內,大約在中間的位置矗立著高十幾米的遼沈戰役紀念塔,塔身兩側是展示戰爭風云壯烈場景的花崗巖浮雕,紀念塔頂站立著一個提著槍保持沖鋒身姿的戰士塑像,他就是解放錦州戰斗中犧牲的英雄梁士英。 1948年10月14日的上午,攻打錦州的戰斗打響了,梁士英提起爆破筒,冒著密集的子彈,將拉開導火索的爆破筒塞進碉堡里,當他轉身離開時,爆破筒又被敵人推了出來。梁士英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身軀死死地頂住了就要爆炸的爆破筒,隨著“轟”的一聲巨響,敵堡被炸毀,梁士英壯烈犧牲,年僅26歲。建國以后,錦州市人民政府將他犧牲的那條街改為“士英街”,以永遠紀念這位不朽的英雄。 站在遠處仰望紀念塔塔頂上英雄的身影,記憶里應該時常會響起那個上午爆破筒的轟鳴,每逢黃昏時,夕陽的霞光籠罩著英雄塑像,烈士年輕的生命原來早就在當年的那一片火光中永生。 紀念塔東西兩側是由首碑、英名錄碑、尾碑組成的東北解放戰爭革命烈士紀念碑的碑林,紀念碑由高2米寬1.2米的黑色大理石制成,上面雕刻著我們今天知道名字的遼沈戰役中犧牲的烈士,一共是8975人。實際上在遼沈戰役中犧牲的烈士遠遠不止這些,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為共和國的建立,長眠于地下,誰又能將他們忘記呢。每次從那片碑林旁邊走過的時候,我總是喜歡用手指輕輕摩挲那一個個仿佛鮮活的名字,猜想著他們的模樣,他們當中有的人犧牲的時候,年級和也許自己相仿,一想到這些心中會有許多感嘆,唏噓不止。 烈士的英靈護佑著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每逢休息的日子,這里還是人們休閑散步的地方,這個時候,總有孩子在那一條條幽靜的小路上奔跑、玩耍,有的家長會提醒孩子們安靜下來,好像怕吵醒烈士們睡夢,其實大可不必,烈士們長眠于此,不正是為了看到我們今天快樂的生活嗎? 2010/4/5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