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不同尋常的腳步聲
每個人的腳步聲各不相同。有的緩慢、有的急促;有的很輕、有的很重。這正是我們一家四口的腳步聲:奶奶的腳步聲是輕輕的;爸爸則是重重的。在別人看來,這也許微不足道,但在我心里,爸爸媽媽和奶奶的腳步聲是不同尋常的。
星期天,我正在專心致志地做作業。突然,從門外傳來一陣腳步聲。那聲音十分緩慢,是奶奶!臥室門一開,我抬頭一看,果然是。她端著一個盆子,輕輕地放在我的桌子上。我往里一看,是一些點心和水果。奶奶正準備走時,對我說:“別太累了,累了就休息會兒啊!”我聽了,點點頭,繼續埋頭苦干地寫著。奶奶又緩慢地走出了房間。
我吃了點心和水果后,又開始與作業展開“搏斗”了。做著做著,一道數學題難住了我。正當我冥思苦想時,輕輕的腳步聲響起來了,輕輕地走到了我的身旁。媽媽看了看我,微微一笑。對我說:“又有什么題目難倒你了?媽媽來教你。”我苦著臉用手指了指數學題。媽媽便開始教起我來。這時,一股暖流流進了我的心田。現在已經進入總復習了,一家人都在關心我。奶奶負責我的身體,媽媽負責我的學習。爸爸呢,什么也不負責。但他為了讓奶奶更好地照料我的身體,媽媽更好地輔導我學習,把家務活全包了。每天累得腰酸背疼,上氣不接下氣……這些我都能體會到,他們是在關心我,愛護我。
每天,那腳步聲不停地在我耳邊響起著,徘徊著。那腳步聲不同尋常,因為那里面包含著爸爸媽媽以及奶奶對我的關愛和期待。我現在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報答、孝順他們。
雙林慶同小學四年級:龐怡
讀《常態下的不同尋常》有感 (字數:1500)
《常態下的不同尋常》這篇文章寫的是特級教師劉可欽的常態教學中的不同尋常。劉可欽是海淀區中關村第四小學校長、書記,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先后榮獲第三屆全國中小學中青年十杰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等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劉可欽老師的課不象某些特級老師的課那么熱情洋溢、激情似火,那么深情款款,設計也不是那么精妙絕倫,令人拍案稱絕。但她的課如春風沐浴,清新自然;如甘泉入腹,沁人心扉;如品一壺綠茶,慢慢玩味,余香縈繞。
劉老師認為作為教師,應該關注常態教學,要提高常態課的質量。常態下的課堂,才是學生和教師日常中經歷的主要的教育生活,無論從時間和數量上,常態都占著絕對的比重。但樸實常態,并不是允許平庸,不追求效果和質量。劉老師的課,雖然樸實,不施雕飾,但是課堂上學生表現出來的學生神情的專注,感情的投入,思維的活躍,氛圍的活潑,卻給課堂帶來了鮮活的生命力。
劉老師注重充滿人文情懷的課程語言,她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感受,認為說真實的話比說正確的話更重要,數學應該是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教學。在教學中,當學生在交流算法和解答策略的時候,碰到孩子“另類”、“錯誤”的方法時,為了不讓其它學生藐視和輕蔑這個孩子,劉老師往往會抓住這個孩子的想法,引導大家討論分析這種方法的思路、優劣及其錯因,但是在最后,一定會反過來啟發全班同學:是誰引發了我們的討論?沒有他的貢獻,就沒有我們精彩的討論,我們一起來謝謝他。這樣,學生不會顧及會因為自己的表達而“遭到非議”、“完全否定”、“打擊自信”,才愿意交流自己的真實想法。長此以往,才能慢慢形成崇尚真實表達交流的課堂文化。也只有學生在不斷的表達中,表達能力才得以培養;在不斷的交流中,思維才得以提升和發展,才能相互啟發和影響,衍生新的智慧。教學中我也經常碰上這樣的學生,但我從沒想過要怎樣保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愿說、敢說。
在平常的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表達的熱情,我經常說“××同學說的很好。誰能比他說的更好?”“嗯,你說得很清晰,還有誰也能說得更清晰一點。”從這篇文章中我才知道這樣的語言,看似把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但恰恰卻忽略了第一個孩子的心情,難怪我的學生表達的熱情總是培養不起來。不妨換成這樣的口氣:“××同學說得相當好,還有誰也想試一試?”或者“××同學讀的怎么樣?”讓學生評價后再鼓勵“誰還能讀出這種感受?”這時,孩子們關注的不是誰說的好,而是怎樣說說得最好,教師應該關注的是怎樣幫助學生回答好,而不是簡單的“誰比誰說的好”。
在平常的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我經常提問學生“為什么”,并為自己能引導學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而感到沾沾自喜。現在我才明白,“為什么”使學生處于教師的對立面,以學生回答是否正確為主要依據,指向的結果,學生可能會因怕回答有錯,而遮掩一些真實的想法。而“怎么想的”將教師自己擺在了傾聽學生想法的位置,更關注學生真實想法,關注的是思維的過程。因此要多問“怎么想的”,少問“為什么”。劉老師的課堂上,也經常性的鼓勵學生“誰愿意講給大家聽?”而不采用“誰能講給老師聽呀?”如果教師要介紹新的方法,可以采用“老師這兒有一種解法,你們看行不行?”而不是“看黑板聽老師講”。這些語言表達的細節,都充分顯示劉老師課堂語言的人文情懷。
劉老師說“不一定去追求每節課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課堂的每一分鐘里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尊重和耐性。”充分的讓學生去說、去想、去討論、去對話,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來探究和獲取新知。這樣的課堂才是永久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才是我們追求的課堂。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