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國際三八婦女節
今天是國際三八婦女節,老師要我們自己做一件事,來感謝媽媽。我們一小組商量了一下自己做什么事。
我想幫媽媽洗衣服,因為今天正好臟衣服很多,我想一起把它洗完,我端來了一張小椅子,坐下來開始洗我們一家人的衣服了。
我用肥皂在衣服上搓搓,然后再在手上搓。當我要洗了一大半的時候,一個黑點怎么洗也洗不下來,好像在和我作對一樣,我沒辦法只好拿出我的秘密武器—刷子了,我拿刷子在上面刷了幾下,果然一點顏色都沒有了,我把剩下來的衣服全部洗完了。我把剛剛洗完的一大盆衣服拿到陽臺上,一件一件地夾了上去。
晚上睡覺時,我想:媽媽多辛苦呀,看來我要天天幫媽媽做家務才行啊!
江蘇省儀征市化纖三小三年級:陳汪巖
《國際教育新理念》讀后感 (字數:2000)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學記》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也。”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也”。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學理論學習很不夠,21世紀是一個“學習化”時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給學生固有的知識,而是轉向塑造學習者新型的人格。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使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工作,學會如何合作,以及學會如何生存。因此,教師的知識與觀念的自我更新便顯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急迫了。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于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可是對于我來說繁忙的工作之余讀書的時間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我的讀書也帶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還是讀跟我們教學有關的書籍比較的多,主要還是閱讀雜志為主,其他類書籍買的比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讀的一本書,顧明遠主編的《國際教育新理念》,其實我也是沖著顧明遠的名氣去選擇這本書的。這本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宏觀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紹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紹教與學的理念。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讓廣大教師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時代的特點為背景,以現有教育教學理念為起點,以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借鑒。能較好的回答我們教學中碰到的常見的幾個問題:第一,“信息時代已經到來”、“知識經濟出露端倪”已經成為我們的常用話語。第二,廣大教師早就擯棄了注入式教學法,而接受了啟發式教學法,特別是近幾年來,許多引進和自創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這對于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著一定的行為,教育也不例外。
這本書聽起來都是理念,很理論化,但讀起來卻不會很枯燥,因為跟我們平時的教學都是緊密聯系的而且能直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教學中的難題。
比如書中介紹的“掌握學習理論:讓差生得到同樣的發展”,就是一個我們實際教學中碰到的難題。
差生是我們老師最為頭痛的一個大問題,我想剛剛結束的考試,大家肯定也在為差生搖頭嘆息了。怎樣解決差生問題,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可能會為我們打開一個好的思路。
傳統教育中每個教師在新學期或新課程開始時,總懷有這樣的預想:大約有多少學生會成為優等生,有大約多少學生將成為中等生、有多少會成為差生。不知道我們在座的老師你們是否也有過這樣想法?這一系列預想,通過分等程序、教學方法與教材,傳遞給學生。這種傳遞造成了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通過分等程序學生的最后分等與最初的預想相差無幾。布盧姆對這種“預想“提出了尖銳的批評。這樣傳統的教育“預想”是當今教育體制種最浪費、最有循環性的一面。他壓制了教師和學生的創造力,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破壞了相當數量的學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盧姆指出了對于改善每個學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在于我們對學生與學習的看法的改變。由此,布盧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學習理論,并因此而被稱為是“摧毀美國教育的人”。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的核心是“為掌握而教”和“為掌握而學”。
“大多數學生能夠掌握我們所教授的事物,教學的任務就是要找到使學生掌握所學學科的手段。”這就是布盧姆為掌握而教的核心思想。布盧姆通認為:大多數教師設想他們的學生只有三分之一能勝任學習,另外三分之一將不及格或剛剛通過,余下的三分之一則處于中間狀況。他認為這種想法“是當今教育系統中最浪費、最具破壞行動一面。他壓抑了師生的抱負水平,也削弱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布盧姆堅持認為,90%以上的學生都能掌握課程中的材料。為此,布盧姆與他的助手們進行了長期的研究。通過實驗、觀察、追蹤研究,他們得出結論:初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兒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兒童(包括智力、情感、體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兒童)之外,95%以上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學習動機等方面,并無大的差異。只要有適合學生特點的學習條件,世界上任何一個能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學會。造成差生多的原因是:一方面是課程設計和方法的不完善;我想我們的新的課程改革就是為了完善原有課程中不利于學生學習的缺陷。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教師并沒有去期待學生掌握。看來我們教師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會誤人子弟。布盧姆認為要想使學生掌握學習的內容,必須使教師具有對所有學生的期待,而不只是對一部分學生。教師應當向學生解釋掌握性學習與一般學習有何不同,并向學生表明自己的信心,相信絕大多數學生應當而且能夠達到掌握水平。
布盧姆的這一思想對于我們解決差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為掌握而教的思想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相信所有學生都能夠得到發展,這就意味著,在掌握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傳統的教學往往根據正態分布曲線,來給學生進行成績的等級評定,據此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個等級。布盧姆認為,正太分布只能說明學生在總體中的次序何位置,而不能說明他們掌握知識的水平。這樣的做法往往容易使教師形成這樣一種觀念,即“他們會把學生的學習能力看成一種持久和穩定的東西,也就是說學生在最初發現的差異,不僅會在他們整個學習生涯中表現出來,而且會貫串于他一生的。”布盧姆認為學習能力不是天生的、固定不變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通過有效的措施得到彌補的。只有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并且找到幫助每個學生的方法,那么至少在理論上說,所有學生都能掌握。
為掌握而教的具體做法是:采取“給學生第二次機會“,即在每個單位完成之后進行“診斷測驗”,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后讓通過測驗的學生,由另一位教師有計劃的作與第一次不同的講解,一直到他們掌握有關教學內容為止。這種方法被稱為“給學生第二次機會”,“對目標射第二次箭”。
為掌握而學就是要使學生確認自己的學習能力,把自己看成是勝任學習的。按照布盧姆的說法,這是學習對學生自我觀念所產生的影響。布盧姆認為,學生經常表現的不及格和學習不勝任,會引起學生懷疑自己的應付能力,因此要引導他們在校外體驗中尋求信任和勝任。布盧姆強調,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的成功經驗,他們就會不僅在校內,而且在校外都會完全地拒絕學習。掌握學習能給學校帶來生機,給學生帶來信心,并幫助學生在各類學習中發展一種畢生的興趣。布盧姆的掌握理論,我們在教學中也在無形中運用,“給學生的第二次學習機會”我們也一直在做,我們對學生的課后輔導不就是為掌握而教的思想嗎,可是我們也有做的不夠的地方,對于差生我們總是缺少耐心,總是超之過級,太急功近利。
游南戴河國際娛樂中心 (字數:1200)
聽導游說星期天是自由活動,我們一整天都可以呆在娛樂中心,我高興地跳了起來,終于可以自由自在地沒時間限制地玩了。
早上9:00我們進入了南戴河國際娛樂中心,我與爸爸媽媽先來到了歡樂世界,這里有好多玩的,有“空中飛舞”、“摩天輪”、“飛蝶車”、“豪華轉馬”等。每個項目前都排著長長的隊伍,這時我的心里只想著快點到大海中游泳,雖然這些項目都是我以前很想玩的,但此時的我對它不屑一顧。媽媽說現在時間太早,水太涼,中午水熱了才可以。這時的我好想時間快點到中午啊!
媽媽讓我到“豪華轉馬”前排隊,我只想游泳,不想排,媽媽就不管我了。我們想玩“空中飛舞”這個項目,可惜這個要求1米4以上的才能玩,我好失望,只能讓爸爸媽媽上去玩了,我擔起在下面錄像任務。排了好長時間的隊,終于輪到爸爸媽媽了,我看到他們高興地坐上去,真羨慕!一聲鈴響,飛輪開始轉動了,我隨手按下錄制鍵,鏡頭緊追爸爸媽媽,飛輪開始翻轉,速度開始加快,左翻、右翻、上翻、下翻、一次比一次猛,一次比一次危險,這時,我看到爸爸還算平靜,媽媽卻變了樣,只見媽媽雙眼緊閉,嘴張著,臉孔都變形了,還看到媽媽嘴里不停地說著什么。我想媽媽肯定嚇壞了,這時我慶幸自己沒上去,不然會嚇哭的。媽媽下來了,我笑著問媽媽坐在上面是什么滋味,嘴里在說什么?媽媽只用三個字回答我說:“怕,快停”。我和爸爸聽了都哈哈大笑。
這時,我看到有一輛小火車開過來,我也想去坐,媽媽說如果你自己能找到車站就可以坐。哼!這還不簡單,沿著火車道向火車駛來的方向走不就行了。于是我沒走五分鐘就找到了。又排了好時間的隊,我們終于坐上了“森林火車”,火車穿過森林,我的眼前一亮大喊:“大海、大海,在這里,我要下車,我要下車”。媽媽說不行,到站才能下,就在媽媽剛說完。我聽到列車員阿姨在喊:“火車馬上就要到站了,有在‘海濱浴場’下車的朋友請做好準備下車”。啊!太好了!
一下火車,我直奔大海,媽媽還想玩一會其它的再下海,現在水還涼,我才不管呢!海里都已經有那么多人了。我趕緊換上游泳衣,迫不及待地走進大海,投入了大海的懷抱,與大海來個親密接觸。今天的水雖然還有點涼,但比起前一天游泳時好多了,我與爸爸往深處走,由于今天風大,波浪也很大,太好玩了,隨著一浪一浪打來,沖浪的人們也隨著浪聲大喊著!浪聲!笑聲!小孩子的歡呼聲!連成了一首好聽的曲子!正當我開心地笑時,一個大浪打過來,海水超過了我的頭頂,使我嘗到了海的味道—好咸的水!我告訴爸爸,海水可以當鹽用,爸爸告訴我食鹽就是從海里提煉出來的。
從海里出來,我們又排隊坐了索道、到金龍山上玩了滑沙、過吊橋、到荷花園坐船等,真是太好玩了,這一天太開心了!
【老師點評】:語言平淡,詳略不當
《教育的國際視野》讀后感 (字數:550)
最近,拜讀了上官子木博士撰寫的《教育的國際視野》一書,感受頗深。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在比,拿中國的教育與國外比,從幼兒園比到小學,再比到中學。
從比較中我看到:
國外基礎教育的課程是重應用、重實踐、重創新、重生活知識、重職業技能;我國的課程是重書本、重理論、重積累、重抽象知識、重應試技能。國外的教育注重使學生了解自己、了解社會、了解職業、了解人生;我國的教育使學生了解應試、了解書本、了解社會等級、了解生存競爭。
其中一篇講到<東西方考試的標準>從考試來看,東西方一樣有評分標準,區別在于,中國的評分標準非常細節化,答題注重綜合,答的越全面越好,強調的是橫向展開;西方人注重分析,邏輯性強、觀點鮮明、文字簡明扼要,強調縱向深入。
西方國家的評分標準一般是:掌握了老師教的、書本上有的基本知識,表明用功了,可以給及格,但要得及格以上的成績則必須有創見—提出新觀點并通過邏輯推理加以證明。相比中國考試,考試的目的不是考察學生的創造能力,而是考察學生掌握書本現成知識的能力。中國的教育目的很明確,就是積累、模仿、學習已成定論的東西,學生只要能夠完整地復述出老師在課堂上所教的內容就能夠得滿分,得高分并不是取決于自我發揮得如何,而是仿效別人的結論是否不差分毫。
在國外,考試只是一個學習效果的檢測工具。然而在國內,考試主要是作為篩選工具,分數不上錄取線,就意味著被現行教育體制所淘汰。
鑒于東西方文化傳統上的差異以及社會背景上的差異,我們很難說東西方人在考試評價標準上孰優孰劣,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將國外教育的長處學到手,同時改進我們自己教育的缺陷。
下一篇: 我學會了縫扣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 做環保小衛士、過快樂兒童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