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廣濟橋
“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州,二十四樓臺二十四樣,兩只鉎牛一只溜”你們知道這首歌謠描繪的是什么景點嗎?讓我告訴你吧,那是我們家鄉聞名的廣濟橋,她是我國四大古橋之一。
廣濟橋全長518米,西面有8個橋墩,10個樓閣;東面有128個橋墩,14個樓閣,中間用鐵索連接了18梭小船。西面第8墩和東面第12墩各有一只鉎牛,東面的那只鉎牛被大水沖到上游去了,所以有人唱起了一首歌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州,二十四樓臺二十四樣,兩只鉎牛一只溜”。
廣濟橋不但造型奇特,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韓愈來潮州任官后,發現韓江隔斷了兩岸百姓,就想修一座橋,于是他請廣濟和尚和韓湘子來修橋。廣濟和尚從西邊修,韓湘子從東邊修,他們修到中間時,石料卻用完了。所以何仙姑把18葉荷葉放在中間擺齊成了木船,共同曹國舅把戲板放在木船上連接的木板,鐵拐李解下腰帶縛住了木船,遂成中段浮橋。
廣濟橋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潮州市實驗學校三年級:翁翊軻
湘子橋 (字數:700)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只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廣濟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淳熙元年間(1174年)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煒重修之,并創杰閣于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筑,至紹定元年(1194年)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筑,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
紹熙五年門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筑“蓋秀亭”,并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林驃、林會相繼增筑,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后,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并于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綸又增一墩,減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并鑄生牛二只,分置西橋第八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門(1842年)洪水,東墩鐵牛墜入江中。故有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
二十四洲,二十四樓臺二十四樣,二只鐵牛一只溜”。
廣東潮州東莆小學五年級:vv12220
下一篇: 環保從我做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 相信科學反對邪教、你我共建和諧社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