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過年
過年了,鞭炮聲不斷的響起,廣場上非常熱鬧,隨便走到一個地方,都是鞭炮聲,當然每家都會放鞭炮,我家當然也不例外,我燃放一個像荷花一樣的鞭炮,可是沒動靜,我想這鞭炮怎么回事,怎么放不了,我想著想著就走到了鞭炮旁邊,忽然鞭炮砰的一聲飛上了天,下了我一大跳,我又燃放了一個鞭炮,鞭炮一下子竄上天,鞭炮落下的火花像天女散花一樣落下。
黑龍江哈爾濱道外區南直小學三年級:王安琪
美麗的過年 (字數:300)
大年三十,我們全家高高興興回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過年。 走在老家小鎮大街上,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街道兩旁的樹木披紅掛綠,被裝飾一新。各大商鋪張燈結彩,特別是超市里,人山人海,人們擠得水泄不通。 看!各家各戶都貼上了紅紅的對聯。爺爺奶奶忙東忙西準備著年夜飯。爸爸媽媽聊著歡快的話題。我和姐姐拿起鞭炮和鄰居小朋友們一起嘰嘰喳喳玩耍著。 隨著時間的推移,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從四面八方涌來。漆黑的天空被煙花染的五顏六色,美麗極了。 最令我開心的是我口袋里多了許多壓歲錢。 過年真好!
過年 (字數:750)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大概是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家里就開始“撣塵”,準備過年,這段時間可把家里人累得夠嗆,又是打掃衛生,又是殺雞殺鴨,請豬頭,用來祭神靈。小孩子最清閑了,什么事也不用做,只要到外面去,盡情地玩就行了。
好容易到了除夕,吃團圓飯了,一大家子圍著桌子坐下,桌子上擺滿了美味佳肴,什么清蒸蟹,油炸蝦,糖醋排骨……小孩子早早坐下,忍不住想夾來吃,卻又必須等人齊了才行,不然會被大人罵。吃完了也不能立刻離開桌子,必須等大人分完壓歲錢后才能離開。這時,天已完全黑了,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所有的燈,一盞不剩,全被打開。
晚上是孩子們的天地,特別是男孩子,拿出了珍藏已久的煙花爆竹,什么“雙節炮”啊,“噴泉煙花”啊,“糖果炮”啊……有些大戶人家不惜用成千上萬塊錢買煙火,只為過年助助興。不計其數的煙花在天空飛舞,像流星一般美麗,又像流星一般短暫,稍縱即逝,黑漆漆的天空被照得如同白晝。
過年的時候,有些話是被禁止的,比如說“死”,任誰聽見了都會說你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如果你將哭的話,大人會千方百計阻止你哭。因此,有些孩子常常裝出不開心的樣子,大人看見了,肯定會問什么緣故,只要不哭,你有什么要求都會得到滿足。人人都希望新的一年身體健康,多多賺錢,怕這一哭,把新一年的財氣福氣好運氣全哭沒了。
我覺得過年什么都好,就是守歲不好,太痛苦了。一個晚上,都得睜著眼,剛瞇了一會兒,又被母親弄醒,這讓我十分惱火,想睡覺都不讓睡,不知道是哪個人想出的守歲,估計他是得了失眠癥了吧。不過現在我知道了,守歲是為了為家人祈福。
時間過得真快,晃眼過了十二點。從這時開始,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新年的時間了,我終于可以睡了。過了除夕是春節,可又有得忙了,請客吃飯,走親訪眷,估計得忙到正月初十才算了。
重慶涪陵區涪陵象元小學六年級:夏戀浩
關于過年的 (字數:1200)
清晨,寒風習習,卻擋不住陣陣炮聲的喧鬧。我和爸爸也大大的放了一把。不過我確實不知道今天為什么要起得這么早,又為什么一定要放點炮。
回來我們就上網去查,原來這炮是在驅趕“五窮”。據說上古時代,人們為了趕走“邪、怪、病、災、窮”,免受他們的煩擾,就在正月初五這天組織“掃五窮”的儀式,由十四五歲的小孩扮演天官、財神、土地神、孫悟空、毛女人等等挨家挨戶去“掃五窮”。其實這和關于年的一系列傳說、傳統是那么相輔相成。
首先是除夕。據說是為了驅趕一種吃人的猛獸“年”。年獸怕紅色,且只在除夕這天吃人,所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對聯,穿上紅紅的新衣服,放些紅紅的大鞭炮,還要吃點象征元寶的年夜飯---餃子。不過,我相信一定沒有什么年獸,這紅色、這炮聲只是送給舊年的里程炮,更是寄予新年的祈福炮。
再說初一。炮就不用說了,好吃的那也不用說了,年年如此。就說壓歲錢吧,那當然也是每年的必修課---當然我是最喜歡這一課的。據說初一包括整個正月大人們見了孩子都會給一些壓歲錢,而且一定要給新的,為什么呢---其實就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后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后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里,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后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初二以后的幾天主要內容就是“串親戚”。 姥爺、舅舅、姑姑、姨姨甚至還有大人們的同事、朋友都挨著個走一走,拜個年、問聲好。好像沒什么特別,不過良好的祝愿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到了初五就是“掃五窮”,過了初五,從初七開始,就是籌備元宵節了。最早的傳說據說源于漢代的道教祭祀天官,天官賜福,和他相對的還有赦罪的地官和解厄的水官分別生于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作為一年當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和天官的誕生日就格外被人們推崇。當然了還有吃元宵、逛花燈、猜燈謎、放煙火等等習俗的多種傳說。
不過依我看,這種種的習俗、傳統其實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就是通過不同的方式來祈求新的一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生活和諧,不同的只是方式,而百無一外相同的卻是普天之下的祥和生活。這就是我們的傳統、我們的文化賦予我們的過年。
【老師點評】:語言平淡,詳略不當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