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夢回三國
xx年11月09日 星期三 天氣:陣雨
最近一段時間,我對三國人物特別感興趣,因為我的手中有許多關于三國人物的卡片。每天我都會愛不釋手地拿著這些卡片看上半天。今晚,我照例拿著卡片躺在床上,忽然聽到一首歌曲從窗外傳來:東漢末年是三國……聽著聽著,感覺自己飄飄然,仿佛回到了三國時期……
只見曹操帶領著三千大軍走在山間的華容小道上,突然張飛從前方沖了出來,對著曹軍大聲喊道:“曹賊,哪里逃!”張頜、許晃、夏侯淵三人也沖了出來,準備和張飛決一死戰。曹軍的士兵先沖了過來,我帶兵沖了出去,揮舞著長矛,眨眼工夫,沖來的曹軍便被我一掃而光,曹軍的三位大將一看,大怒,向我軍飛奔而來,張飛也揮舞著蛇矛,沖了出去,漸漸地,我軍這邊支持不住了。這時,馬超、趙云前來支援,我軍一看有援軍支援了,高興得不得了,我看了看旁邊的樹林,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辦法,便對部下說:“你找點兵來,咱們穿過樹林從他們后方偷襲過去,讓他們來個意想不到。”說干就干,我便悄悄帶兵到了他們后方,大喊一聲:“曹賊,你完蛋了!”我便揮舞大刀,從后方把曹軍全部消滅。曹操見大事不妙,騎馬從另一條路逃跑了。張飛他們也把許晃等三人打敗了,便騎馬走近我,問道:“小兵,你哪里來的”“我……!”
沒等我回話,只聽媽媽對我說:“不早了,快睡吧!”我才醒過來,原來是一場夢啊!
【老師點評】:不會描寫,表達不準確
讀《三國演義》有感 (字數:750)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一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就在書中.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國獻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又怎么會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至于被義氣的關羽所殺呢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算得上是最強了,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于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于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讀《三國演義》后感之趙云 (字數:450)
——初二(3)班吳穗
若說《水滸》是一首好漢長歌;《西游記》是一幅頑猴的漫畫;《紅樓夢》是一曲破落家族的挽歌;那么《三國演義》則是一班將相的粉墨。
在羅貫中的筆下,誕生了許多的三國人物,有人只記得“心宅仁厚”的劉備;賢相諸葛亮;“霸氣十足”的曹操;“義薄云天”的關羽,然而你們可曾記得那位“勇貫三軍,氣貫長虹”的常山趙云——趙子龍!
想起在那烽火狼煙的戰場,一員猛將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這一切使我想起一首描寫趙子龍的詩:“血染征袍透甲紅,亂世誰敢與爭鋒,單槍救困扶危主,惟有常山趙子龍。”
“襲袁紹,獨戰曹軍樹十萬人馬,暫殺曹軍大將五十七員,斬裴元紹,奪臥牛山,單騎救主,截江奪阿斗,拒漢水單槍寡敵眾”這種種汗馬功勞,皆出自趙子龍之手!真是“橫刀立馬夕陽下,一朝功成萬骨枯啊”!
有人會說:“趙云文不及孔明、公謹;武不及呂布、關羽;威不及曹操、孫策;仁不及劉備、陶謙;無可敬之處,誠然,你說的也對但為什么不能換位思考呢?趙云武勝孔明,智勝呂布,仁勝曹操,勇勝劉備!”
我贊美趙云:道勝一籌,義勝一籌,智勝一籌,謀勝一籌,仁勝一籌,文勝一籌,武勝一籌。
云有八勝,吾等怎能不尊,怎敢不敬。
我佩服趙云,佩服他在戰場上無懼的膽量,佩服他在做人上高尚的精神,佩服他寧死不降的氣節,更佩服他那顧全大局的品德。
我想羅貫中筆下的三國因趙子龍而精彩。
品《三國》有感 (字數:300)
祖國,一個是非之地。只因為了贏得這一席之地,古今有多少名將圣君戰死沙場;只因為了躲避這混亂之所,古今有多少文人雅士退隱山林;只因為了維護這動蕩之城,古今又有多少愛國人士誓死護之。
祖國就真如此禍水,如此無能?非然也。如不,為何她能孕育著如此燦爛之文化,又為何能哺育出如此博廣之能人呢?
不知曾幾何時,祖國已在我心里扎下深根。也許,是從我了解“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時起,我為祖國的多災多難而憤懣時扎下的吧;也許,是從我感嘆周瑜那句“既生瑜,何生亮”那時起,我為祖國的頑劣無知而無奈時扎下的吧;也許是從我得知“降孫皓三分歸一統”那時起,我為祖國的團結統一而激動時扎下的吧!
……
祖國永駐我心,只因它歷史輝煌,而又不失今朝霸氣;祖國永駐我心,只因它風彩依然,而又不失莊嚴威風;祖國永駐我心,不為別的,只因我愛祖國。
我愛你,我的祖國!不管你繁榮與否,貧賤與否,我至始至終都銘記在心。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