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端午,端,初始的意思,午,就是五的意思,端午,便是五月初五的意思。我故鄉的端午我未曾見過,父親說,在陜西,他們家所在的村子里,八九十年代才過端午——也許和改革開放有關,這之前,連粽子葉在趕集中也買不到,更別提糯米了。到了有條件過端午的時候,父親都已去外地上學,就沒有見過是什么景兒了。所以,對我來說,就更不可能見到了。
但在我每逢過節都回我姥姥家,任丘,那里的端午節我倒是經歷過。
早上一起來,姥姥就要拎個包,拉個車出去,去哪?菜市場。相比起趕集倒規矩許多,但初五這天,市場里人山人海,比往常擁擠不少,熱鬧許多。買什么?無非是艾葉,粽葉,糯米,大棗罷了。艾葉要挑味兒濃的,我倒不大受的了那氣味,但姥姥總講這氣味驅蚊蟲,除邪。我想,蚊蟲的感受肯定和我一樣。至于粽葉、糯米、大棗,粽葉就挑鮮亮的——過去假食品少,現在都挑煮后發黃的。那樣的粽葉看著醒目,糯米呢?要挑白的,粘性好的——現在都挑不太白的,誰知道摻沒摻漂白劑呢!棗子嗎,就是買大棗啊,深紅的,發亮的,那樣的棗又甜又好嚼。
買完這些必備物品,就先把艾插在門口,驅逐避害,然后進入正題,包粽子。
屈原以前,人們吃這玩意兒,也就是為驅邪,后來就紀念屈原以表愛國了。粽子,南方人愛吃咸的,北方人愛吃甜的。不過都是紀念,圖個保佑。
粽子怎地包呢?其實我到現在也不大懂,只是依稀記得姥姥那行云流水般的手法。
首先,是把粽葉泡水里一會兒,洗干凈,然后就洗糯米,再泡水里好長時間,總之,就是把所有需要用的洗干凈,這就是第一步。
然后把粽葉煮了,正面朝內,彎成一個漏斗狀,再把已泡了多時的糯米放進去,順便塞兩顆棗進去。
最后用余出的粽葉把口兒封上,再用幾根繩線將粽子系好,一個粽子就成了。
吃粽子便是之后的事。
姥姥每次端午,都把糖放碗里,再把粽子剝好,讓我拌著糖吃,說這樣能添福氣,對我來說福氣已夠多了,有這么個好姥姥,能給我美味的粽子,以及糖的甜味——伴隨著親情,享受著愛,吃得美滋滋的。
想想那曾經的幾次端午,雖不像別人家那樣喜慶而復雜,只是非常簡單的門口的艾葉和肚子里香甜的粽子罷了。但卻給予我很多很多——給予粽子一種紀念,一種避邪的意義,還有一種,至少我認為——那一個小小的粽子里,定然是一種長輩數不盡的,對孩子永恒的關愛……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