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wǎng) , 一個優(yōu)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wǎng)站!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十分精彩的一段故事,它完整地描述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因、背景、經(jīng)過和結果。使人們對諸葛亮的智慧贊嘆不已,然而事實果真如此?草船借箭是確有此事還是羅貫中有意杜撰的,是主動的“借”還是被動的“挨”射呢?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中寫道,公元208年,魯肅在實說他與諸葛亮舟中談話的內容之后,周瑜出于對諸葛亮才能的妒嫉大驚地說道:“此人決不可留!吾決意斬之!”然后設帳邀請諸葛亮前來議事,設計讓他監(jiān)造十萬支箭并以“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為由“逼”諸葛亮答應,誰知諸葛亮不僅答應還嫌十日太長必誤大事,立下軍令狀承諾三日辦完,若失敗甘受軍法處置。周瑜因此大喜,認為:“他自送死,非我逼他。”私下,諸葛亮找來魯肅讓他私自準備的借箭工具供諸葛亮調配。
三日后,諸葛亮密邀魯肅到船中取箭,于是趁大霧彌漫將船開往曹營。曹操生性多疑,一時不知如何對敵,于是傳令:“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可撥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之。”又叫張遼、徐晃各帶弓弩軍三千,火速到江邊助射。以至萬箭齊發(fā)射向草船。于是諸葛亮順利完成任務得箭十萬余支。此說明草船借箭是諸葛亮于赤壁之戰(zhàn)時所為。
另裴松之在注解《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馀。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時引用《吳歷》(作者:吳?胡沖)內容:“曹公出濡須……權數(shù)挑戰(zhàn),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zhàn)者,欲擊之。”說明孫權數(shù)次挑戰(zhàn)曹操,曹操皆堅守不出。于是孫權乘輕舟接近曹操營寨。那他為什么接近曹操營寨呢?《魏略》(作者:魏?魚豢)進一步解釋道:“權乘大船來觀軍。”說明他是來觀察曹軍戰(zhàn)略部署的。但是被曹操發(fā)現(xiàn),于是曹操下令“使弓弩亂發(fā)”而“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則說明孫權的大船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這時孫權才不得不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等到船平衡后,于是才得以逃脫。那么曹操是怎么發(fā)現(xiàn)孫權的呢?據(jù)《吳歷》記載:“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既然是乘輕舟闖入曹軍前沿,那么所帶兵卒就不會太多,那鼓樂齊鳴又作何解釋呢?我們知道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貿然出戰(zhàn)。于是下令弓弩齊發(fā),射擊吳船。但孫權也許沒有料到曹操此舉,僅僅是想故做聲勢讓曹操不敢出擊,等“觀軍”目的達到后好安全撤退。所以從“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可以看出孫軍完全是被動受箭,事先并未有所準備,以至“船將覆”時才下令回轉船頭。一個“將”字和“因”字足以說明了當時情況的緊急。由此可見孫權的目的僅僅是“觀軍”而非“借箭”,即便得了箭也是因禍得福,順帶撿了個便宜。所以由《三國志注》的記載草船借箭一事不僅不是諸葛亮所為,也不是主動借箭更不是草船。真正的“借箭”者應是孫權。
由于《三國志》記事過于簡略,提供的歷史資料不夠詳實。而裴松之《三國志注》彌補了《三國志》記事簡略缺點,他引書200余種,補益了大量史實,使人們可以更準確地了解當時史實。
那么《三國演義》與《三國志注》誰更準確可信呢?《三國志注》作為《三國志》的參考資料,相對與小說而言更具歷史參考價值。畢竟小說可以夸張,可以杜撰。有時為了體現(xiàn)小說主題,甚至可以移花接木、顛倒黑白。《三國演義》經(jīng)常出現(xiàn)與歷史不符的情況,比如歷史上劉備、關羽、張飛并沒有結拜,三英戰(zhàn)呂布也是虛構的。所以對于《三國演義》而言《三國志注》更為準確可信。既然《魏略》、《吳歷》都記載了這件事,那么我認為草船借不是諸葛亮所為,也不是自動的借箭。而是孫權在觀察曹軍部署時,遭到射擊而意外得的箭。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