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讀《萬眾矚目的延安》有感
讀《萬眾矚目的延安》有感 延安,這個充滿神奇、戰士淚血飄灑的神圣寶地,他,毛澤東爺爺,領導了人民揮灑他們不畏艱險的精神、奔赴這片黃土地。共產黨成立在此、中國革命走上革命在此,現在讓我們走進《萬眾矚目的延安》這本書,了解這個神奇的地方和這些神奇的事跡。 在現代中國的大舞臺上,延安,半個世紀前,他曾經引起了上千萬的都市進步著,青年不畏艱險的奔赴這片黃土地,正是這窮鄉僻壤的13年,共產黨奇跡般的壯大,長征后留下的3萬精英遍地生根,長征途中,他們翻越夾金山,他們過草地,翻雪山,過沼澤,經歷了多少的磨難,都體現了中國紅軍的不怕艱險,奮勇拼搏的偉大革命精神,是多么的令人敬畏和贊嘆啊! 我們所敬畏的黨,他是一個才華橫溢、叱咤風云的餓領袖群體,他們在這片貧瘠的黃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紛呈、威武雄壯的的歷史話劇,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由此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走向輝煌?!霸噯柧胖菡l做主,萬人矚目清涼山。”陳毅元帥的詩真實的記載了這一歷史畫面,延安由此享譽全世界?! ⊙影彩枪伯a黨的生聚之地,今年是黨成立90周年,我們時時刻刻在黨的關懷下成長,在黨“母親”的照料下快樂的成長。他之所以產生上述奇跡,在于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善于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結合起來,正確的指導中國革命實踐,才使中國革命擺脫厄運,由失敗走向勝利,萬眾歡呼“東方紅”。 延安的13年是中共鑄造的13年,延安的道路是勝利的,雖然當年鑄造著多已不在,但延安的道路,后人永遠借鑒,延安的精神,后人永遠實踐,永遠綻放他獨特的光芒,延安的一切一切,永遠值得人還念?! 》嗊@歷史畫卷,讓我懂得了很多很多,讓我知道了長征途中他們付出的淚水和汗水,神奇的抗日游擊隊中英雄的奮勇殺敵,保家衛國?!拔覀兙褪且鍡盍?,讓老母雞下蛋”的決心。寶塔下下得思想洗禮……. 《萬眾矚目的延安》讓我真正讀懂了延安精神,讀懂了黨,將終身受益,在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讀《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有感 (字數:300)
我很喜歡《光輝的旗幟》這本書,特別是讀了書里的《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這一篇,很受感動。 在延安時期,毛主席的飯菜很簡單:一小盒米飯,兩菜一湯。毛主席總會把飯菜吃光,偶爾飯菜剩下時,他總是叮囑身邊的同志:“給我留著,下頓熱熱再吃。”主席還對警衛員說:“從明天起,我們取消個人灶,聽見搖鈴就去食堂吃飯。老天爺不下雨,就得節省糧食。我們也要吃一頓干的、兩頓稀的。” 以前我們常常浪費糧食,吃不完的飯菜就大碗大碗的倒掉。讀了這個故事,我決定以后再也不浪費糧食了,每頓飯都要吃多少添多少,不要剩飯。 書中還寫到:1943年春暖花開之時,毛主席還穿著補丁摞補丁的棉衣棉褲。而且毛主席還要把這樣的棉衣棉褲留著,補一補后來年冬天再穿?! ?以后,我再也不要媽媽經常給我買新衣服了,還能穿的衣服就繼續穿。 我們要發揚延安精神,繼承艱苦樸素的好作風。
讀《延安的孩子們》 (字數:700)
當我們肆無忌憚的懶洋洋地讀書時,我們如此的表現,令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篇文章――《延安的孩子們》。文章中的孩子們是多么的渴望書籍?。】墒?,我們現在呢?這讓我感到慚愧、內疚……
當我讀到一些烈士子女上不了學,有的甚至成了乞丐、流浪兒!他們來到延安,看到別的孩子進學校讀書,只能眼巴巴地羨慕他們時。我不禁有了感想:如今我們上學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啊,可是我們卻完全被家長、老師逼著學的,當時的孩子是對學??赏豢杉?!他們與我們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我也感到很羞愧……
“他們看見書,就像一群饑餓的孩子聞到香噴噴的飯菜,饞極了,恨不得一口吞進肚中。”這一句讓我感慨萬分:聽聽我們上課時懶洋洋的讀書聲!男孩兒沒有男孩兒的陽剛之氣!女孩兒沒有女孩兒的委婉之氣。像一群和尚、尼姑在念經……尤其是何旭,像個小老頭兒似的,還故意“陰陽怪氣”地念著:“機關單位――為孩子們!――捐贈了――100多本書――但還是――滿足不了酷愛讀書的孩子們的渴求!”我一聽就知道何旭是俺的“偶像”――“嘔吐的對象”!這樣的讀書聲怎能表現出對學習生活的“愛”!怎能表現出對極度渴望成為祖國棟梁之材的迫切心情?這樣的讀書聲完全像些沒出息的“混混”!
因為這樣,我才更加敬佩以前那些少年兒童了,因為在第4自然段寫到了: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自己動手從報紙上剪下適合自己讀的好文,經過編輯貼在本子上,然后由美術老師和同學自己畫上封面,做成一本本“可愛”的“書籍”!
――多么使人贊嘆的學習精神!多么讓人驚訝的自覺性!多么讓人敬仰的高尚品質!這正是現代的青少年極度缺乏的精神――不畏困難、如饑似渴的學習精神與超凡的自覺性!
我們這些現代追求時尚的青少年就是缺乏這種精神!如果有了這種精神,我們的祖國將又多一批會有非凡作為的棟梁之材!因此,我從現在起立下誓,今生一定要刻苦學習,長大成為有作為的人!同時,這篇文章也將會是我“學習的海洋里的一盞航燈,讓我努力地把握學習的小舟――努力的向前方駛去!”
革命圣地——延安 (字數:950)
延安是全國著名的革命圣地,是紅色革命起步的地方,是毛主席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地方,是以二萬多軍民戰勝了二十五萬敵軍而載入史冊的地方。于是,我慕名來到了這里。
延安有一個特色就是窯洞。窯洞四周沒有窗戶,不通風透光,低矮陰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居住在這樣的窯洞里。窯洞也就成了革命的策源地。毛主席住過的窯洞可算是最好的,但也十分狹小。延安人民為了表示對主席的敬仰,特地為他在窯洞邊修建了一個“衛生間”。只不過就是壘起一堵小小的土墻,架起一個小小的木質柵欄,里面放著一個木澡盆。“豪華套房”也就算建好了。當時的延安是打日寇、防內戰、謀劃解放全中國的指揮中心,是革命的心臟。毛主席和其他四位常委運籌帷幄,制定了一整套革命韜略。毛主席的《論抗日持久戰》、《為人民服務》等宏篇巨作,就是在窯洞的油燈下寫成的,成為了指導中國革命的思想武器。軍民團結、隊伍團結成為一種高尚的風氣。朱德總司令的房間里有一套彈簧軟座沙發,是毛主席親自送給他的。而他自己坐的是木椅和木沙發。
毛主席在最艱難的歲月里,總是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他的兒子毛岸英從蘇聯的大學畢業回到延安后,他拉著兒子的手,對兒子說:“你外國的大學畢業了,中國的大學還沒畢業。你還要到‘勞動大學’去好好學習學習。”于是,他帶著兒子拜當地的勞動模范為師,成為延安的一位“實習農民”。
“人人勞動氣死牛”,就是形容的當時南泥灣大生產的場景。兩萬多延安軍民都投入了生產自救運動,邊打仗邊開荒邊生產。“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保證了軍民生活和戰爭的需要。日理萬機的領袖們也不甘寂寞,積極帶頭投入大生產。比如周恩來總理,別人送給他一架紡車,他便從繁忙的事務中抽出時間學習紡線。在紡線比賽中,周總理還得了一等獎呢!正像一首民歌里唱的:“紅米飯啊南瓜湯,金絲被呀蓋身上……天天打勝仗啊打勝仗。”
古時候農民起義,有很多農民軍隊離成功只是一步之遙,卻因為脫離群眾,追求享樂,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最后走向崩潰。明末李自成起義不就是一例嗎?可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不是這樣。他們親近群眾,關心民眾疾苦,尊重工農,從不擺領導的架子,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博得了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支持。試想,如果沒有農民們為他們種植糧食,沒有工人們為他們制造武器,即使你滿腹經綸,沒有人民支持又能怎樣呢?正因為領袖和人民心連心,才形成革命的大團結,才有不可戰勝的力量,才有抗日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壯舉,我們稱延安是革命的搖籃,真是名副其實。
延安不是一個貧瘠之地,而是精神富有的家園;延安不是一個普通的城鎮,而是永遠閃耀著紅色光輝的圣地!
延安,我愛你!
湖南岳陽洞氮小學五年級:程熹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