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讀《老婆婆的繡花針之李白》有感
李白從小是個貪玩的孩子。有一次遇到了一位老婆婆,老婆婆正在磨鐵桿,要磨成繡花針。李白從中領悟到: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從此不再貪玩。
李白是一位大詩人。他曾經用美妙的詩句,來描繪了這世界的神奇與美妙,人情的冷暖。可他小時,只不過和我們一樣是一位貪玩的普通小孩。
我,現在也是個好玩的孩子。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常常沒有獨立堅持完成一件事。久而久之,沒有養成堅持到底的習慣。我要像老婆婆那樣堅持不懈。去年暑假學游泳時,不管多么辛苦我都要堅持學完。不能像從前那樣游不到25米就灰心。應該堅持每次多游一點,總有一天會游到。我要像老婆婆那樣每天都積累。今天開始,我每天都要看一些有關知識的課外書以增長知識。從前,我認為書和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怎么看都看不完,干脆不看了。而現在我認為,書和知識雖是無窮無盡的,但只要自已一點點地積累,總會成為一位有學問的人。
我還要像李白那樣知錯就改,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把以前貪玩的我的那一頁撕去,貼上一張嶄新的我。
讀戴望舒經典作品有感 (字數:1200)
寒假期間借了一本戴望舒的書,讀過一遍,雖然知道詩作的好,卻羞于自己才疏學淺,談不出深層次的品析之言,只好先搜集了一些關于戴望舒的資料,了解一番,然后做了一次“裁縫”,拼拼湊湊。
被譽為“雨巷詩人”的戴望舒,原名戴丞,字朝宋。1905年11月5日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江蘇南京。8歲入杭州鹺務小學讀書,14歲考進宗文中學;1923年中學畢業,進入上海大學學習;1925年秋秀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班學習。著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日子》。1938年5月曾主編《星島日報·星座》副刊、《頂點》詩刊、《華僑日報·文藝周刊》,1950年2月28日病逝于北京。
他以短暫而傳奇的人生,塑造了一代中國抒情詩人的內在品質,以至在他離世50多年后,詩歌依然名重詩壇。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人戴望舒無疑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創作的詩數量不多(不過百余首),卻在詩壇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沒有系統的詩論,但他的《論詩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詩論》卻倍受重視;他在詩壇以現代派象征派的面孔出現,可在他生命的終端卻寫出了《我用殘損的手掌》這樣浸透了血淚的現實篇章。
戴望舒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復雜存在,在中國新詩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以自己的創作實績提升了象征詩派的整體水平,而且也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象征詩派與主流文學的距離,壓縮了象征詩派與主流文學之間的邊緣空間,改變了象征詩派在詩界的形象,他的情懷表現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走到盡頭所處的那個無比混亂的階段,知識分子所獨有的情懷。正如許拜維艾爾在《不相識的朋友們》中說:
我將來的弟兄們,你們有一天會說:
“一位詩人取了我們日常的言語,
有一種無限地更悲哀而稍不殘忍一點的新的悲哀,去驅逐他的悲哀。”
戴望舒是知名的詩人,也是一位成果斐然的翻譯家。對于他的譯詩,陳玉剛主編的《中國翻譯文學史稿》和陳丙瑩撰寫的《戴望舒評傳》曾辟有專節進行論述。陳丙瑩對戴的譯詩給予了極高評價,說戴望舒的譯詩“以中國現代文學語言曲盡西方詩歌(特別是精微的象征派詩)深蘊的內容與繁富的音節,更是成了詩歌翻譯學者們學習的范本。”
戴望舒從三十年代開始翻譯法國詩歌,僅收錄在《戴望舒譯詩集》中的就有包括雨果、魏爾倫、果爾蒙、保爾·福爾、耶麥、比也爾·核佛爾第、蘇佩維艾爾、瓦雷里、阿波里奈爾、愛呂亞、勃德萊爾等詩人的詩作75首。關于譯詩,戴望舒和艾略特一樣,曾持“詩不能譯”的觀點,但后來的實踐改變了他的看法。他在1944年的《詩論零札》中說:“‘詩不能翻譯’是一個通常的錯誤,只有壞詩一經翻譯才失去一切。因為實際它并沒有‘詩’包涵在內,而只是字眼和聲音的炫弄,只是渣滓。真正的詩在任何語言的翻譯里都永遠保持它的價值。而這價值,不但是地域,就是時間也不能損壞的。翻譯可以說是詩的試金石,詩的濾羅。不用說,我是指并不歪曲原作的翻譯。”戴的譯詩特別強調“忠實”。傳神地體現出原詩的詩味、詩性與詩境。請看他翻譯的魏爾倫的那首著名小詩《瓦上長天》。
魏爾倫的法文原詩為:
lecielest,par-dessusletoit,
sibleu,sicalme!
unarbre,par-dessusletoit
bercesapalme.
laclochedanslecielqu’onvoit
doucementtinte.
unoiseausurl’arbrequ’onvoit
chantesaplainte.
mondieu,mondieu,lavieestla,
simpleettranquille.
cettepaisiblerumeur-la,
vientdelaville.
qu’as-tufait,otoiquevoila
pleurantsanscesse,
dis,qu’as-tufait,toiquevoila,
detajeunesse?
再看戴望舒的譯詩:
瓦上長天
瓦上長天
柔復青!
瓦上高樹
【老師點評】:感受不深刻
讀《南極的除夕》后有感 (字數:750)
翻開《補充閱讀》,第二篇文章——《南極的除夕》吸引了我的眼球,細細的讀完之后,我感慨良多。讀了這篇文章,一直怕苦難的我感受到了團結頑強力量的強大。在南極這么惡劣的環境下要在寒冷刺骨的海水中用5天建立一座長29米、寬6.2米、高3.1米的碼頭,如果大家都看見困難就后退的話,這一個碼頭大概用1個月都可能不竣工。這就是團結頑強的力量,初時一看,不就是這么簡單的精神嗎?可是,你有沒有想過,要是有一個人怕苦怕累或者不和同伴好好的配合,就會帶動其他人這樣。接著,力量就會減弱,工程就會滯后。你想想看,每個人都要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中奮力配合著工作,這是多么強大的團結頑強的精神。又如在建立科學站時,在那個有著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伴隨著突如其來,讓水瞬間成冰的寒風的天氣中,隊員們趴在亂師灘上,為打地基的順利進行,用罐頭一罐一罐的將低級坑中的地下水往外掏。在這么惡劣的天氣下,經常是水還沒倒掉就結了一層薄薄的冰,為了把冰弄掉,又要花費一陣時間。就這么重復幾次,隊員沒就體力不支了。然后,立刻有一個隊員接上。就是這種團結、頑強的精神,使這個 堅強的戰斗集體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南極速度”。
是什么讓他們能這么團結頑強呢?是他們穿的暖和?是他們知道這樣做能很快的做好,能早點去休息?都不是就算他們穿上一件棉襖,去做長時間的室外工作,他們也會這么頑強。這其實就是因為為了開發南極的共同理想。使他們團結的像一個人一樣。你也許認為這個不太好理解,其實,說穿了我們生活中也有這些例子。班級中要出黑板報,大家為了出好黑板報這一個目標,擠出時間,團結的把黑板報出好;幾個同學要去戲劇表演,他們為了表演好這個目標,努力的排練著節目。再小點,打掃衛生時,我們不也是為了搞好衛生這個目標而努力打掃嗎?這樣例子數不勝數,我們在為了同一個目標時,激發出來要把這件事做好的精神,不就是我們團結時做好每一件事的動力嗎?
讀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我們平時做事經常失敗,不是因為我們做不好,是因為我們沒有為同一種目標而努力的那種精神,我相信只要把那種精神拿出來,成功就會變的很容易。
讀《桔子的心》有感 (字數:350)
快樂乘以十三億,是很多分快樂;悲傷除以十三億,是一點點悲傷,這就是分享的真諦。這是我讀《桔子的心》學到的。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天真的小男孩,問媽媽“為什么桔子是一瓣一瓣的呢?”聽媽媽講述了桔子的真諦,明白了道理“手中的東西,要與他人分享;果實要靠雙手去勞動獲得。”同時,母親的話也給了我很深的啟示。
桔子讓我們學會了分享;桔子讓我們學會了珍惜;桔子讓我們學會了付出,桔子讓我們學會了勞動。生活中的事物就像一位智者,讓我們懂得很多。
回頭看看我們,我們分享過嗎?我們勞動過嗎?從小到大,我們理所當然地享用著他人的勞動果實,還如此自私,不肯給別人一點點。自己的零食理所當然自己享用,別人想吃一點都不行。父母的錢我們享用是天經地義的,我們不用勞動換取……況且,我們不勞動,也不珍惜,文具只用了一會兒就要買新的,玩具丟了滿地都是,還要買更多,這樣對嗎?我們真的應該反思一下了!
分享吧,珍惜吧,勞動吧,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分享吧,珍惜吧,勞動吧,讓我們的陽光更加燦爛!
郵政路小學五年級:程芷怡
下一篇: 觀電影《沖出亞馬遜》有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 讀《草地夜行》有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