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歷史上關于歲首春節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于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后,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于歲首的故事,臘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農閑季節,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么春節到底是怎么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云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為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臺敬祭天神,祖乙認為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于事,萬年知道后,忍不住帶著日晷儀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后,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衛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后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歷,后來為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為了紀念萬年的。
現在我們過年也有一些習俗,如倒貼“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錦州市義縣稍戶營子中學初三:景雪梅
愉快的春節 (字數:700)
我國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如: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元宵節、春節等。在這么多的節日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春節了。
除夕那天,家家忙著貼對聯、掛燈籠,可熱鬧了!天漸漸暗了下來,天上漸漸出現了一個個可愛的星星,在天上眨巴著眼睛。就在這時,一兩三聲鞭炮的聲音就像一個頭領似的,這幾聲鞭炮停了,后面一下子就“噼里啪啦”的響起了。從這個時候開始放鞭炮就一定會放到天亮,以后的日子也是這樣的。在除夕夜大家一定都會守歲,一起陪伴家人度過這個美好、愉快的夜晚。
在除夕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做年菜。在我們龍泉,我們每家都會做也必不可少的一樣菜就是:合菜。合菜的寓意是:吃了合菜,全家就會和和美美、和和睦睦;除了合菜,還有糖糕,寓意是:學習、工作節節高升。
正月初一,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這天的鞭炮比以往都要響的多得多,一放就放到天亮,到早上也還能聽到鞭炮聲,家家門口都有昨夜放鞭炮殘留下來的紙皮,遍地是紅紅的,就像鋪上了一層紅色的地毯,美極了,看了立馬就覺得十分開心了!大家準備好了就出發去拜年了,我們小孩子去拜年的話,就會如愿以償得到長輩給的紅包了。
在后面的幾天里,我們幾乎都是在別人吃的飯,沒有在家吃上幾頓飯。就在正月初七這天,我們家準備請很多人來家里吃飯。在這天早上,我起得很早,因為我準備去向他們問好,這樣就可以得到長輩他們提前準備好的紅包。
元宵節,家家都會做湯圓,家家做的湯圓都不一樣。因為超市的湯圓都千篇一律,我們準備自己做。我和媽媽就做甜餡兒的湯圓,做好了放入一勺白糖,這樣的味道也很美。晚上放鞭炮的聲音又持續到了第二天早上了。
元宵節過后,也就等于這個年過完了,大人們照常去工作,學生照常去上學了。雖然年過完了,但這個年過的事情,我永不會忘記。
六年級:劉楊萍
網絡qq (字數:350)
春節這幾天,大人們忙得“樂不可支“,我一個孩子,跟他們談話又插不上,只能和網友們聊天。
這天,我認識了一個名叫“冰女孩“的朋友,人和她開始狂聊。‘冰女孩‘問我;“你叫什么名字,是男孩還是女孩?‘我立刻回答:“我的網名叫猶文圖斯,是個男孩(嘻嘻,其實我是女孩)。你呢?‘冰女孩回答到:“我的網名叫做冰女孩,我是女生,今年21歲,是賣手機的。“當電腦顯現出這段話時,我納悶了:我有個姑姑和她一樣大,也是賣手機的,這就怪了?這時電腦上又出現了一句話:“我明天就要回宜賓八九九廠,到了那里,我就來找你?,F在我們還可以聊天1小時。機會難得,不要浪費時間。“她這句話的出現更讓我不解了:我的那個姑姑也與她一樣也是明天回來。我笑了笑,要求與她視頻聊天,她同意了,電腦上出現了她的模樣,畫面有點黑,但她的模樣還是與我的姑姑的模樣有點相似,我更加糊涂了。
第二天,姑姑來了,我急忙問她:“姑姑,你有沒有qq號,是不是叫“冰女孩?““是啊,你是怎么知道?“姑姑反問道,我哈哈大笑,說:“姑姑,我是鐘朝夢,網名猶文圖斯,是個假男孩。““哈哈,原來是你這個小鬼!“姑姑也笑起來。
嘻嘻,,網絡qq是有點意思喲!
老北京的春節習俗 (字數:1000)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節習俗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節日。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歷的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原起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著貼在門里、衣柜、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于五代時的后蜀。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余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 ”本┤顺ν砩系哪暌癸垼ㄓ址Q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本┤顺驼鲁跻欢家燥溩樱∑?ldquo;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 北京春節的習俗真有趣!六年級:張凡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