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讀唐詩宋詞
當了幾十年語文教師,越來越感到有必要讓我們的中小學生盡可能多讀一點古典詩詞。但我又怕自己的這種想法純粹出于個人對詩詞的偏愛,因此,即使對自己所教的學生,也不敢過于熱心地從這方面鼓勵他們。但最近看報,一條消息支持了我。據報道,春節期間在北京音樂廳舉行的“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引起了巨大轟動,連演10場,場場爆棚,連加座票都成了緊俏的“搶手貨”;目前,一項名為“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的文化活動已經成為海內外傳媒和全國文化教育界人士關注的焦點,并且正在全國青少年中逐步推開。這確實使我受到鼓舞。
人們對古典詩詞的這種熱情是可以理解的。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日益變得功利和浮躁的人們,需要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而古典詩詞正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早在世界上許多民族尚處于蒙昧時期的2000多年前,我國就已經編纂了《詩經》這樣完備的詩歌總集,擁有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2000多年來,我們積累了足可引以為自豪的詩歌遺產,而唐詩宋詞——尤其是那些經過千百年時間淘洗而傳誦至今的名篇佳什,更是詩歌遺產中的“極品”,說它們“字字珠璣”,絕對不是夸張。作為現代人的中國青少年,如果不會欣賞唐詩宋詞的美,實在是一件無法彌補的憾事。
當然,現在的青少年升學壓力重,課外作業多,沒有充裕的時間和悠閑的心情去閱讀與考試無關的書籍。但我想,詩詞篇幅短小,課余讀一些,所花時間不多;再則,在緊張學習的間隙,伸一伸懶腰,慢聲吟誦一兩首優美的小詩,正好可以松弛一下緊繃的神經,調劑一下疲憊的身心,也是十分愜意的。我看,關鍵還在于培養讀詩的興趣。只要有了興趣,時間總是擠得出來的。
要培養對詩的興趣,首先是用心靈去接近它、解讀它。那些千古傳誦的詩詞佳作,它們所蘊含的古代詩人的情感體驗,往往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遍性,縱然有時代隔閡,也不致成為我們欣賞的障礙。再說,那些真正的好詩,大多明白如話,雖然是一千多年前的語言,對今天的讀者卻依然充滿了魅力。比如下面這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全詩沒有一個冷僻的字,不用任何典故,樸素得比如今的很多新詩和流行歌曲的歌詞更曉暢易懂。它真摯的感情全從肺腑中流出,即使從未有過遠離親人、作客他鄉的生活經歷的人,也不能不為之動情,不能不為之從內心升起對母愛的深深眷戀;更不用說有過這種生活經歷的人了。記得我在十五六歲的時候,離開鄉下到上海求學,雖然路不算遠,但少小離家,總有一種游子思鄉的心情。不幸又在初中畢業之前忽遭喪母之痛,悲痛中反復地讀這首詩,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心靈震撼,不太會寫詩的我居然也寫出這樣的詩句:“密縫針線今猶在,不忍開箱檢舊衣。”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至今仍然能夠清晰地回憶起當時這首《游子吟》給予我的巨大的沖擊力。
詩詞都是有韻律、有節奏的,在古代,詩詞都能合著樂唱。當時的唱法現在雖然已經失傳,但讀詩詞如果不懂它的韻律和節奏,就很難品出它特有的韻味。三味書屋里的壽老先生讀書時那種悠長搖曳的聲調和如醉如癡的神態,人們也許覺得很可笑,其實,讀詩詞時需要的正是這種對詩詞韻味的體驗和充分的感情投入。人們把讀詩叫做“吟詩”,吟,就是一種拉長了聲調有節奏的誦讀。我無意于提倡吟,但我想,如果我們真的想把讀詩變成一種精神享受,那就至少應該學會用普通話朗誦。我聽過孫道臨朗誦詩詞,雖然不是吟,但同樣讀出了詩詞的韻味。學習這種朗誦,除了體會詩意外,關鍵在于處理好詩句的節奏,具體說,就是要注意詩句中的停頓和某些字音的拖長。一般說,一句中逢雙的字如果是平聲(大致相當于普通話中的陰平聲和陽平聲),讀的時候都要把這個字的音調拖長些(押韻的字如果是平聲,也要拖長),從而形成一種長短相同、抑揚頓挫的節律。
讀古典詩詞給予人的影響,不是外顯的,而是一種潛移默化。讀詩詞的人自己也許并不感到這種影響的存在,但當他詩讀得多了,積淀豐厚了,人們就會從他不俗的談吐和文雅的舉止中感覺到一種特有的氣質,一種超凡脫俗的“書卷氣”。蘇軾有詩云:“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確實如此,一個飽讀詩書、受過傳統文化熏陶的人,即使身穿土布衣服,也無法掩藏其內在氣質之美。
當然,唐詩宋詞的作者畢竟都是封建時代的文人,他們的作品中不可能不流露出封建時代文人常有的人生無常、及時行樂、嘆老嗟卑、孤芳自賞等消極思想。這也沒有什么可怕,相反,正好可以借此鍛煉我們的分析、辨別能力。
讀唐詩《春望》有感 (字數:450)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出自于杜甫的筆下,詩名《春望》,是杜甫在安祿山的軍隊占領長安后寫的。杜甫旅居長安,時當暮春三月,他看到便地戰火,便回想起了自己的家人,不由得見花流淚,見鳥悲痛。見到一封家中寄來家書,就像得到萬金一樣珍貴。漸漸地,自己越來越老,頭發越來越稀,都快插不上簪子了。
這首詩將杜甫當時悲痛的心情與思鄉的迫切刻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當他看到國家敗破,城池殘破,城中雜草叢生的景象,心中不禁一酸,淚水奪眶而出。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作者以《春望》作題,通過對春天城中景色的描寫,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深刻地表現了對國事、時局的關切,又再次散發了此詩所透露出的絲絲凄涼。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光明中心小學六年級:姚筱霏
漫游唐詩三百首 (字數:200)
朝辭白帝彩云間,跟著李白,我來到了《唐詩三百首》。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好一派美不勝收的景象。我緊接著來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霎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遠遠望去,數來數去仍不知多少樓臺煙雨中。只好和那里的老百姓斜風細雨不須歸。雨停后,獨坐幽簧里,忽聽得彈琴復長嘯。想得知這音樂的來處,便松下問童子。誰知,深林人不知,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煙花三月下揚州,才知山外青山樓外樓。人間居然還有如此天外仙境。哪怕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里也是無邊光景一時新。如果你向晚意不適,一定要夜宿建德江,那里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讀唐詩有感 (字數:100)
“一為遷客去長沙,……”咦?是誰在背?是我。今天,我背了三首唐詩,感覺很好,怪不得一背就停不下來。《春行即興》和《江畔獨步尋花》尤其好,一個是山青水秀,一個是萬紫千紅。可是《春行即興》的風景沒人看,《江畔獨步尋花》讀起來就像在詩的意境里一樣。真讓人“走火入魔”!下一篇: 讀邁克爾·富蘭的《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有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 讀《團隊管理》有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