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迷惑
分類: 初二
作文詞典
編輯 : 大寶
發布 : 03-04
閱讀 :138
“你們長大后要做什么?”記者問。 “當醫生,那樣的話可以賺好多好多錢。”孩子回答。 “你們打算要孩子長大后去做什么?”記者問。 “這得看孩子的興趣了。我認為應該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月薪要高,這樣才不會缺錢用。”家長回答。 簡單的一段采訪觸動了觀眾的心,主持人感慨萬千:現在的孩子學習不再是為了建設更美好的祖國,卻單純是為了填飽肚子。 在所有人的眼中,小孩子是最天真的。他們很幼稚,不知道大人世界中的虛偽,利益,貪婪的名詞,甚至連責任是什么也不知道。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孩子的內心世界也變復雜了。他們“過早的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丑惡”。 在校園里難免會有調皮的孩子不愿意認真學習,于是老師只有無奈的教育他們:“你們不認真讀書就不能取得好成績,不能取得好成績就不能上大學,不能上大學就不能賺大錢,不能賺大錢就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連串前因后果讓孩子們明白:我們讀書是為了讓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極少的孩子會理解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理想與抱負。 在家中父母會時刻提醒孩子:“要努力讀書,取得好成績,這樣就可以上名牌大學……。”人生如此漫長,面對上名牌大學后的省略,他們的腦子也是一片空白。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建設更美好的家園應該從青少年抓起。”新聞中時常會出現這種內容的消息。他們的意思很明確:通過讀書開發孩子的智慧,讓他們為祖國貢獻。 老師、家長、國家的三種不同說法,讓孩子面臨著人生的三岔路口。我們不禁要問: 我們讀書究竟是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