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阿房宮賦
杜牧的《阿房宮賦》一出世,就引得士林驚嘆,爭相誦讀。杜牧秉承唐代古文運動的傳統,使用散體筆調,把散文的筆法、句式引進賦里,經綸世務,針砭時弊,突破了六朝以來賦文日益駢儷化、聲律化、形式化的趨勢,開創了我國古代賦體的新體式——散賦。《阿房宮賦》文句奇偶錯落,駢散互用,長短結合,融敘述、描寫、議論于一體,全文洋溢著史論的理性風采,又煥發著詩畫靈動的光芒。縱觀全文,以下三點作者獨具匠心,歷來被人們所景仰,所稱道。
首先,文章對阿房宮的鋪陳描寫奇偉壯麗,氣象開闊綿邈,充分顯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廣。開首第一句“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用韻急峻,先聲奪人,突兀有力,讓人有“泰山壓頂之感”,不僅簡捷地交代了阿房宮的背景,并把全文置于一個國家興亡、朝代更替的視角與高度。接著,作者采用了現今所謂的“攝像”技術,多角度地帶動讀者的視覺去感受阿房宮建構的宏大與精致之美。“覆壓”“驪山”兩句高空俯瞰,極繪阿房宮占地之廣,規模之大;“廊腰”一句屬仰觀,重樓疊閣,長廊高檐,氣勢非凡;“盤盤焉”一句把鏡頭拉長、拉闊,以宏觀的角度去遠看一組組的亭臺樓閣;“長橋”“復道”兩句則讓讀者的視野隨鏡頭而推轉,把讀者直接帶入繽紛畫圖之中。這里,作者先總后細,由遠及近,虛實結合,逐一展示了阿房宮的宏偉豪華,內外奇觀與豐姿盛態。
其次,本文觀照現實,立意高遠,充分表現出了一個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見。杜牧生活在內憂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時代,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關心國事,懷抱著中興唐王朝的理想。《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見本文是借古諷今,以秦警唐,提醒唐王朝統治者應充分認識到荒淫無度必然導致民怨沸騰,國亡族滅的道理,表現出了一個正直文人憂國憂民、曠世濟俗的情懷。本文前后兩個部分,前部分著重描寫與鋪陳,分別從宮室建筑、宮中美女和宮中珍寶三個方面詳細敘寫了秦朝統治者奢靡荒淫的生活。后一部分著重說理與議論,總結了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更是猶如巨鈸洪鐘,永遠響徹在歷史的天空,回蕩在人們的耳際,警醒著一代又一代的統治者。
第三,多種修辭手法的縱橫交錯運用,更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為“散賦”的開山之作,本文突破了駢文的四言句式,全文句式長短不一,駢散結合,句與句之間有相當的跳躍性,具有散文的意脈,有時又參用純散文句式,使文章帶上了散文、散文詩靈動多變的特點。特別是在修辭上,本文綜合運用了排比、夸張、對偶、比喻、比較等多種手法,而且常常是把幾種修辭縱橫交錯糅合在一起,從而使文章語言顯得凝練簡潔,新穎奇特,給人以強烈的美感。“長橋”“復道”兩句整體上看用了對偶,單句看又用了比喻中的“詰喻”,對偶使前后句子整齊劃一,詰喻則婉曲而形象地描繪出了橋梁與復道的奇麗壯觀。“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六句整體上看用了排比,單句看用了比喻中的“強喻”,強喻中又暗含比較、夸張修辭;這一段正是因為把排比、比喻、比較、夸張等幾種手法綜合起來交錯運用,才有力地突出了阿房宮內供統治者享用的各種物品之多,從而說明了秦統治者的生活是極其奢靡的,封建帝王的奢侈享樂是建筑在人民痛苦的生活之上的。“明星熒熒,開妝鏡也……”五句,也是兼用了排比、比喻(暗喻)、夸張等多種修辭,特別是使用暗喻手法,把喻體放在本體前邊,突出喻體,先給人鮮明、生動的畫面,然后出現本體,喚起讀者的豐富想像,加深了讀者的印象,渲染了阿房宮美女之多,間接地揭露了秦統治者的荒淫無道。
杜牧的《阿房宮賦》在藝術風格上擺脫了纖細、綺靡的文風,一掃六朝舊習,有著極大的獨創性;在意趣和識度上,一反千古謾嗟榮辱的悲嘆,站得高,看得遠,借古諷今,寄意遙深,《四庫全書總目》評價他“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是恰如其分的。
【老師點評】:感受不深刻,表述不清晰
讀杜牧的《阿房宮賦》(節選) (字數:900)
這篇文章的一開頭就很不平凡,請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壓頂。讀了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難》的開端。想一想,如果取消了這四個句子,直接以描繪開始,那不但使人覺得平板無力,對于這篇賦的意義也會有所損減。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費過何等的匠心,才錘煉出這十二個字。
這四句話,頭兩句寫出了秦帝國統一天下的氣概,接下的兩句寫的是阿房宮的宏偉規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義銜接,但兩句又各自獨立。氣魄多么雄偉,意義多么重大!時代的形勢,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齊躍然而出。這里面隱含著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統治者的諷刺。
這四句是帽子,扣得緊緊的,然而卷軸展開了宏偉壯麗的畫圖。規模這么大的一座宮殿,怎樣去寫它,這確實是一個難題。如果只表面上用一些類似“宏偉”、“壯麗”、“巍峨”、“高聳”等等字眼去形容,就容易空洞,不能給人一個具體的印象。相反地,如果仔細描繪,又難免繁瑣,失之于羅列現象。《阿房宮賦》作者的藝術概括力就從這里表現出來,他既不作自然主義的鋪陳,又不流于空疏,筆墨不多,卻把阿房宮的形象、規模、氣魄通過具體描寫表現了出來,給讀者一個鮮明突出的印象。請看他的描寫是如何的壯麗:“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這是概括全貌的寫法,讀者會從這六句中,想象到這座宮殿的高度和它幅員之廣大。先給人一個雄偉的感覺,然后作者就展開具體的描寫,參差錯落,用十個句子寫出了阿房宮里樓閣之勝:“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接下去,作者憑他的如椽大筆,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文字,極盡描繪之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兩句連接,一連寫了六句。……六句排列巧妙,比喻新穎,音調鏗鏘,就像流著的泉水一樣淙淙作響。在這里,作者分別用兩句話狀寫一個景,而寫法又都是第一句寫實,但其中也有比喻,第二句就光用比喻來寫,以加強第一句的印象。最后兩句還以感嘆抒情的意味對前四句作了一個小結。再往下當我們讀到“歌臺暖響……而氣候不齊”這樣的一些句子的時候,詩情畫意,音樂之美,一齊涌來,令人心胸開闊,精神爽快,忍不住要為它拍手叫好。
下一篇: 致父母親的一封信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 愛,讓坎坷的人生變得美麗——觀《美麗人生》有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