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作文鑒賞學習網站!
三字經》
三字經》
朋友們,你們聽過“三百千”嗎?它是三本中華第一啟蒙讀物,分別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而《三字經》又位居其首,自然是最重要的了。令人發笑的是我第一次見識這本偉大的書,既不是在學校,也不是在家里,而是在暑假的英語夏令營中接觸的。老師告訴我們《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化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它深深地吸引了廣大人民,這不止是因為它有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四句一組。讀起來瑯瑯上口。 它的詞藻樸實無華,并能夠深入淺出地了解到我國的歷史、文化和禮儀。
在文學講座課上,我們拜讀了這篇文章。我對其中一些句子的印象特別深刻,比如說 “首孝弟,次見聞。”,它的意思是: 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我認為,智商很重要,情商更重要。 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否則,你就不是一個大寫的人,而是一個外表是人,內心冷酷的冷血動物。還有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包含的意義是: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玉器;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我想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就像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在告訴我們蠶吐絲來供我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制蜂蜜,給人們吃。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來體現自己的價值,那就連小動物也不如了。
《三字經》告訴我們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和風、雷、雨、電,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鳥獸蟲魚,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這個世界。人類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掌握前人留下來的知識,并以此來開拓更深、更廣泛的知識領域,不斷地改善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環境。《三字經》讓我懂得了為人處事的道理,了解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與濃郁的文化底韻.在同時也讓我結識了五千年來的名人。《三字經》包羅萬象,真不愧為中華兒童第一啟蒙讀物!
朋友們,如果你還沒有拜讀過這本著作的話,趕快到書店解解眼饞吧!
三字經讀后感 (字數:300)
三字經讀后感300字(一) 《三字經》把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故事、知識,以三字經文的方式展示給我們,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我們學習的等等。 這些故事有著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得就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后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為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經》里還有很多哲學故事,給我們樹立了許多榜樣,告訴我們很多深刻道理,讓我們受益無窮! 三字經讀后感300字(二) 今天,我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書中有很多吸引我的故事。如:岳母刺字重報國,岳飛的母親從小就在岳飛的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告訴岳飛什么事都要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師文拜師,師文想拜師襄為師,可師襄待人嚴厲,從不輕易收徒弟。于是,師文就說:“請老師收下我這個學生吧,我絕不半途而廢。”師襄終于被他的誠意打動了,收下了這個徒弟。 在這些故事中,我最愛看的就是鐵杵磨針這個故事了。書中說詩圣李白,小時候很貪玩,不怎么喜歡讀書,很愛玩。有一天,他看見一個老太婆在石頭邊磨什么東西,便走過去問:“老婆婆,您磨鐵棒干什么啊?”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說:“它這么粗,怎么會成為繡花針呢?”老婆婆說:“只要我下定決心,天天磨,還怕磨不成針嗎?”李白得到了啟示,刻苦學習,終于成為了一名偉大的詩人。 三字經讀后感300字(三) 《三字經》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它短小精焊,瑯瑯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 這里的每個故事,都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比如:“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意思是: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讀書,忽然,他看到許多螢火蟲,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當做一盞燈。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于是,他便從外面看起書來。通過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學習要刻苦,就像車胤一樣沒有燈也想辦法讀書,光線那么暗,還讀到很晚。現在,我們雖然學習有各種燈,可是我們沒有一個同學像車胤一樣刻苦。而且,我們的學習條件也比車胤和孫康好得多,上學的時候有書包,教室里有椅子、桌子、多媒體。 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 三字經讀后感300字(四) 媽媽給我買了本國學《三字經》,《三字經》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后人讀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合適什么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通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三字經讀后感300字(五) 暑假里讀了讀《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雖然以前可以背下來很多,但是其中的意思還有很多沒有完全明白,這次認真的讀過一遍,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每個人一生下來天性都是善良的,對待周圍的人和事都十分友好。在生長的過程中。因受到家庭和外界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原本天性相近的人,會逐漸形成不同的性格品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 從小就要誠懇待人,孝敬父母,兄弟姐妹相互謙讓。仁,義,禮,智,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法則,如果人人都遵守【五常】,社會就很安定祥和。 很多人喜歡給子孫留下滿箱的金銀珠寶,以為這樣就給了孩子最穩固的保障。其實,幸福的生活是自己努力去創造的。如果貪圖享受,每天得過且過,將一事無成。只有勤奮學習,時時勉勵自己,才能走向成功。 《三字經》教人的道理很多很多,值得我們認真的去學習。我有許多許多不足的地方,以后的日子我會加倍努力,改掉我的壞毛病,做個真正的好孩子。
讀三字經后感 (字數:150)
我讀《三字經》以后,覺得它對我的幫助很大,讓我知道許多歷史和一些刻苦學習的名人。還懂得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的好習慣。其中三字經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生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因為生長環境和教育方法不一樣,所以習性才有了好壞之分。我們要從小做起,長大才可以做個有用的人。國學征文:從《三字經》到四書 (字數:800)
記得小時候媽媽買過一本《三字經》,從小我就會背誦每句話。因為每天晚上媽媽總是抱著我,讀給我聽,一句句教我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短短的,三個字。描述出,古到今;短短的,三字經,濃縮了天文、地理、歷史、音樂、求知、處世。。。《三字經》內容豐富,涉及面廣,不愧為一部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好書。 "幼不學老何為"呢所以我們現在要勤奮好學。"親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其中書中有一個故事讓我最受感動。 這個故事講的是東漢時,有個小女孩叫黃香。才九歲就開始幫爸爸媽媽做家務,而且還很孝順父母。天氣炎熱時她會用小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讓母親睡;冬天天氣寒冷,她又會在父母睡前,把被窩躺暖才讓父母睡……黃香她小小年紀就這么懂事,懂得為父母減輕負擔,知道父母在外工作十分勞累,主動承擔家里所有家務,還細心地照顧父母,真是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別。我現在雖然讀五年級了,卻還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什么事都不干,吃飯還特別挑食,每天上學也是由爸爸媽媽接送,就連老師布置的作業也是爸爸媽媽幫我檢查……我和一個小小年紀的黃香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呀。所以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孩子。 可是現在我們要學習的國學是《論語》《大學》《中庸》《詩經》。讀著這些書,一開始我就覺得特別晦澀難懂,后來學習幾次,慢慢地讓我學會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為了國家。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里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于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里面對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利用茫茫的夜晚,讀國學,跟五千年的文明去對話,拾起孔孟,老莊、諸子百家,看世情變化、歷史的演繹,逐漸的也變得更加通達。|||快搜